- 廖巧云;李蕊秀;
本研究运用分形论和量子力学理论对“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进行修补,提出了“非定域关联模型”,对夸张修辞的识解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夸张识解是在语境的作用和意向性的主导下,听话人在确定话语是夸张修辞表达的基础上,依靠本体和夸体间的自相似性,寻求将二者关联起来的特征即夸张特征,以此构建本体和夸体之间的非定域关联;再基于夸张特征所体现的可扩大或缩小的不同程度之间的自相似性,确定夸张点,从而形成“A是B”表达式;最后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其中,基于自相似性构建本体和夸体间非定域关联以确定夸张点是关键。
2024年02期 v.32;No.11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杨林秀;韩晋;
学术论文作者通常在摘要中使用显性或隐性语言资源来呈现自我及其研究。本研究通过自建语料库,考察了1976—2023年作者自我呈现的显隐性表征方式及所建构作者角色和语篇功能的历时性变化。研究发现:1)47年间作者自我呈现呈明显上升趋势,显性方式增长更为明显;2)作者通过显隐性词汇语法资源构建了研究者、写作者、推销者和争论者四种身份,实现了17种语篇功能,在三个不同时期(1976—1981,1997—2002,2018—2023)语篇功能出现频率呈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知识科技“商品化”和专业语篇“大众化”的社会情境演变。研究结果对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和教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4年02期 v.32;No.11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朱莉莉;徐玉臣;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法隐喻研究领域虽然已经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但对语法隐喻与学科性的相互关系依然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文理两大学科中经验隐喻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对比,并从学科性的视角分析了其存在差异的原因,重点探索了经验隐喻与学科性之间的关联,对为什么文科的经验隐喻使用频次明显低于理科、为什么物理学和文学位于经验隐喻使用频次高低两端以及为什么哲学的使用频次高于数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2024年02期 v.32;No.114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夏明滇;
本文首先指出何为移置性和移置性如何运作。移置是一个呈现一种意义开始又如何迅速变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将一种形式或若干种形式集中起来进行意义重构的行为。文章随后呈现移置性在进行意义形式与意义功能转置中的三个运作特征:意义形式之间的横向运动、关注点在意义功能之间的纵向移动攀升和可视化;对其具体运作情况进行阐释。最后得出结论:多模态视角下的移置运作更多地是展现事物发展的动态,再现事物演变过程,凸显事物间各种变化和变量关系以及参与是意义动态生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2024年02期 v.32;No.11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刘丹;
本研究以Brazil(1997)的语篇语调模型为理论框架,考察了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与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在表达异议时表达方式和韵律特征的异同。结果发现,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与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在表达异议时都遵循了礼貌原则,使用缓和策略来减轻异议的程度。但是,两组受试的韵律特征都与本族语者不同。在调型选择上,低分组学习者大多使用降调和平调,高分组学习者中有一半使用降调,但有1/3的学习者使用升调,表现出接近本族语者的语调特征。在音高水平上,两组受试都没有使用显著的音高差值。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达异议时,学习者没有合理地使用韵律线索。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语调的语用功能训练,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韵律能力。
2024年02期 v.32;No.11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高岩;吴耀武;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做支撑,而西北地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前沿地区,须抓住时代机遇,积极应对,针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应该系统规划高校专业设置,科学开设外语课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多元培养模式,提升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以期更好地为共建“一带一路”服务。
2024年02期 v.32;No.11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潘震;
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确立,为当代外语学科的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外语学科应适时抓住转型升级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交叉学科研究,构建以对象国或地区综合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知识体系。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亦可采取从以外语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化为以知识体系构建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2024年02期 v.32;No.114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覃俐俐;陶友兰;
为了探索翻译教师研究的专业发展,本文以2000—2021年国内外翻译教师研究文献为样本,发现该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研究主题、方法、对象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数研究囿于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并没有真正以“人”为视角探索教师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少数研究开始以“人”为视角,但因倚重问卷方法而质性方法缺失,其研究发现不够深入。因此,建议翻译教师研究领域在内部围绕“译教研一体”来确立核心现象并明晰理论范式,然后据此完善研究主题、方法和对象;在外部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教师研究紧密联系,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对自身的整体性反思,及时借鉴最新的研究议题和理论视角。
2024年02期 v.32;No.114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田晓蕾;褚恩宏;
国家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体现,也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评估陕西高校外语教师的国家意识现状,探讨其国家意识的建构策略。研究发现,外语教师国家意识强烈,思政知识学习意向高,但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执行力有待提高。国家意识与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是一个融合概念,高校是培育公民国家意识的主阵地。外语教师的国家意识在思政融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对于外语教师国家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与模型。
2024年02期 v.32;No.114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袁森;郑文浩;
次技术词是ESP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因词义变化较大,在教学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研究次技术词的历时变化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词汇词义多变的原因。鉴于此,本文以油气储运英语为例,从历时角度出发,通过自建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次技术词的历时变化特征及其对基于学科的ESP教学的启示。本研究发现,油气储运英语中次技术词历时分布较为稳定,覆盖率趋于增长,不同时期同一次技术词词义概念意义增强且搭配范围扩大。就基于学科的ESP教学而言,了解次技术词历时变化可从历时、动态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次技术词,关注次技术词、技术词与非技术词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次技术词的词义变化,将次技术词汇学习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这对专业技术词汇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2024年02期 v.32;No.11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 任东升;刘梦杰;
国家层面的翻译作为国家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的必要机制之一,是塑造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话语形式和实践手段。因中国共产党参与世界社会主义治理的意图和新中国建设的政治任务要求而召开的中共八大设立了国内/际语际型翻译机制,成功履行其历史使命。本文透过八大筹备过程,探讨八大翻译机制。研究发现,八大翻译建构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处→译者”三级组织架构和“高位规划和指导、中位实施和管理、低位执行和操作”的运行机制,并形成主体协作机制和“高度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伦理规范机制作为翻译的运行保障。从政治议题、会议规格和翻译机制来看,八大翻译是国家翻译在党代会的实践创新,开创了党代会设立国家翻译实践机制的新模式。
2024年02期 v.32;No.114 65-6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李正栓;吕欣;
中国译者汉译彭斯诗歌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吴芳吉堪称彭斯诗歌汉译的先驱。本研究主要基于吴芳吉汉译的《彭士诗十三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探究吴芳吉在翻译外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的务实性译者行为,以及翻译内为实现语言转换的求真性译者行为,同时讨论吴芳吉的汉译对彭斯诗歌翻译的贡献,旨在促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进一步传播,并丰富彭斯诗歌汉译的研究。
2024年02期 v.32;No.114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刘金龙;
茅盾的文学复译观是茅盾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文学复译观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本研究简要梳理茅盾文学复译行为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概述其文学复译实践,阐述其文学复译观,并对其文学复译行为进行文化阐释。茅盾的文学复译实践和对复译的理性思考,完全出于他对文学翻译事业的钟情和对时代重要翻译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关切。本研究深化了茅盾翻译思想研究,丰富了文学复译研究内涵,为中国翻译文学史和翻译家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
2024年02期 v.32;No.114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 王家义;王立阳;
认知努力是探索译者大脑“黑匣子”如何运作的关键因素,也是译后编辑过程研究中极具挑战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译后编辑认知努力的定义及其常用的四种测量方法,梳理和评述了主要实证研究成果,并从研究问题、语言对、实验样本、研究方法与结论等五个方面反思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加深学界对译后编辑认知加工模式和机制的认识,为国内译后编辑实证研究和翻译教育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2024年02期 v.32;No.114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叶玉珠;武忠正;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已被视为提升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战略之一,通过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可以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树立起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内研究对此已有诸多讨论,为勾勒出当前我国关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全面图景,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2000—2023年国内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国内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呈现阶段性特征,大体分为初创期(2000—2007年)、建设期(2008—2013年)、发展期(2014—2018年)和转折期(2019年至今);2)研究内容集中在四大主题,分别是关于跨文化传播机制建构的研究、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实证研究、国别区域视角下的文化传播比较研究以及传播媒介研究;3)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新型对外传播方式研究、受众研究、对中华文化内容的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为前沿方向。本研究认为应加强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合作,增加传播者角色,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与新技术融合发展,了解受众心理,评估传播效果。
2024年02期 v.32;No.114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胡强;欧阳晓芬;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3—202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分析,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梳理了近十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沿海省份的传播主体更加重视非遗对外传播的研究;二是研究对于传播内容细化的关注度不够,同一类别研究下的特定非遗项目呈现单一化;三是研究探讨的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态势。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非遗的对外传播,今后研究应该重视特定非遗类别和特定非遗项目的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成果展开跨学科研究,同时强化民俗认同视角下“复调传播”多元格局构建的研究。
2024年02期 v.32;No.114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米钰;郭继荣;李蓓岚;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区域形象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的公开发布,探究区域形象传播模式更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分析陕西文化根脉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基于跨文化自觉的区域形象传播模式创新,并根据具体案例对传播模式进行深层阐释,为区域形象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2024年02期 v.32;No.114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王艳萍;林斌楠;
当代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羽毛球》巧妙地略去了诸多重要信息,形成了沃尔夫冈·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空白”。通过设置“空白”,使用“游移视点”,作者斯威夫特召唤读者加入到他的创作过程中进行文本游戏,享受意义建构的权利与愉悦,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更为重要的是,“空白”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我意识。“空白”使文本中那些不确定因素具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使意义变得多样、立体而丰富,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
2024年02期 v.32;No.114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金冰;王文依;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批评的兴起,狄更斯小说中的种族与帝国观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其遗作《德鲁德疑案》更是引发了关于狄更斯究竟是帝国支持者亦或是帝国批判者的论争。丹·西蒙斯于2009年出版的《德鲁德》是一部以狄更斯及其好友柯林斯为故事主人公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在重现狄更斯式伦敦的同时,小说通过虚构狄更斯与柯林斯对异族他者德鲁德以及他所统治的“地底城”的想象,凸显了19世纪下半叶由海外殖民地动荡、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引发的关于帝国正当性的道德焦虑与反噬恐惧。本文借用后殖民语境下有关反向殖民想象的讨论,探究《德鲁德》中的底层空间与异族书写,揭示当代文化对维多利亚中产阶级帝国意识悖论的后现代重构。
2024年02期 v.32;No.114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侯健;
博尔赫斯是在中国影响力最大、也是公认与中国文化联系最密切的拉丁美洲作家之一。然而长久以来,在民族主义批评倾向的引导下,国内学界对博尔赫斯存在着三重误读:1)认为其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译文;2)认为其笔下的中国形象玄奥难解;3)认为其刻画的中国只是西方视角下的“他者”形象。本文认为,在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方面,对博尔赫斯影响最大的是他亲自译成西班牙语的亨利·米修的《一个野蛮人在亚洲》,由译到写,他继承了米修对中国的理解,并试图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通过人、景、物全景式地展现中国文化及思想,也借此凸显了他世界主义文学的思想理念,他笔下的中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者”。改变上述误读是学界在后理论时代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必经之路。
2024年02期 v.32;No.114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张立峰;綦天柱;胡铁生;
西方当代戏剧文学名家约恩·福瑟在模仿其前辈易卜生及其同辈汉德克等剧作家的戏剧创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戏剧留白和悖论式话语的戏剧文学叙事策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当代戏剧文学话语表征方式,将当代西方人难以言说的情感世界以及人之生存的个体体验再现出来,形成了西方戏剧文学的一次当代蜕变。福瑟因其“为无法言说的事物而发声的创意性戏剧和散文”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进而为人们了解当代西方社会人际关系新形态以及形成全新的艺术张力开创了戏剧文学的一代新风。
2024年02期 v.32;No.114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王韬;张加生;
马库斯·克拉克的长篇小说《无期徒刑》被誉为19世纪最重要、最著名的澳大利亚小说之一,该小说也奠定了作家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澳洲大陆早期居民包括流放犯与殖民者的文化自卑心理进行探究,分析流放制度对文化自卑情结的根源性影响,剖析文化自卑对澳洲白人殖民定居者身份认同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考察文化自卑对澳大利亚民族心理的影响。研究表明早期殖民流放犯与殖民定居者在澳大利亚丛林艰辛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滋生的文化自卑情结,是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含混和民族心理不自信的根源。
2024年02期 v.32;No.114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