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语言学研究

  • 语义功能视角下专家和新手的英语学术论文关键词对比研究

    刘永厚;汪杉;

    学术论文的关键词指能够概括主要研究内容的功能性词汇,具有引导阅读和文献索引的双重作用。本研究选取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专家和新手的英语学术论文各150篇,自建语料库,旨在对比和分析两组作者在学术论文关键词的语义功能分布和排序特征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学术新手在关键词选用上存在关键词排序逻辑混乱、过度使用泛化词、关键词语义功能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以及学术新手在选择关键词时常照搬论文标题成分,缺乏归纳意识。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关键词语义功能排序指数”,基此量化分析关键词的排序特点和潜在逻辑,为提升学习者的关键词标引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33;No.11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语用学视角下ChatGPT的中文常识推理能力评估

    陈双双;

    本研究旨在拓展新格莱斯语用回指理论在大语言模型中的应用,以威诺格拉德模式挑战的中文改编版作为测试集,评估了Chat GPT的常识推理能力。定量结果表明,Chat GPT的中文常识推理能力已接近人类水平;但定性分析揭示,它在处理涉及逻辑语义关系和多种常识类型的复杂推理任务时存在局限性。大模型常识推理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动态的语用推理能力,过度依赖句法语义规则的静态预设,未能充分整合常识知识、语境因素和逻辑的连贯性进行推理。本研究为大语言模型在中文环境下的优化提供了语用学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33;No.119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学术论文正式度研究:OIC框架构建

    韩晋;张大群;

    学术论文被普遍认为是严谨客观的正式语体。学界针对其正式或非正式程度的研究,即学术论文正式度研究,一直囿于相对零散的某几项非正式语言特征,缺乏系统的描述框架。此外,相关实证研究聚焦于英语学术文本,较少关注汉语学术语篇。鉴于此,本文综合考量了英汉学术论文的非正式语言特征,提出从模糊性(Opacity)、人际性(Interpersonality)和口语化(Colloquialism)三个维度构建学术论文正式度的OIC分析框架。该系统框架共包含十五项语言表征。其中,模糊性指学术论文中依赖语境、可能引起歧义和误解、妨碍清晰传递思想的表达方式;人际性指作者为拉近交际距离和推介研究而使用的显性互动资源;口语化指用于增强读者参与感和亲切感的日常口语表达。OIC框架的构建可以为学术语篇语体研究和学术写作研究提供启示。

    2025年03期 v.33;No.119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言语互动中的嵌入型道德工作:互动证据与研究理据

    王亚峰;

    本研究以一通同事间关于蹭车事件的电话为语料,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交际双方所进行的嵌入型道德工作进行客观的过程剖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道德依赖于互动,由社会成员在互动过程中构建、协商和管理。互动是道德工作的场所,交际者在此过程中的话轮设计与序列管理构成了道德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者采用主位视角,从语料内部剥离道德工作的证据,确立交际者在互动层面对所参与道德工作进行的分析、理解乃至解释。以此理论思考为基础,本研究将互动中道德工作区分为暴露型和嵌入型,并通过语料分析展示了嵌入型道德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互动证据。本研究不仅证明了在会话分析视角下开展道德研究的必要性、有效性,还为道德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5年03期 v.33;No.119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 英汉非限制性关系从句语义辖域比较研究

    张亦卓;郭洁;

    以往研究表明,英语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一般属于整体语义辖域,而汉语是否存在非限制性关系从句结构仍有争议。在汉语中,修饰专有名词或代词的关系从句(RMP)因其语义的非限制性与英语类似,被认为等同于英语的非限制性关系从句,受到了一定关注,但针对其语义辖域的研究仍然缺乏,结论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以在言语义学为理论基础,以英语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为基准,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考察修饰专有名词或代词的汉语关系从句的语义辖域。研究结果表明:1)这类汉语关系从句与英语非限制性关系从句在语义方面具有可比性; 2)句间连贯关系和态度动词不会改变这类汉语关系从句自身的语义辖域。通过系统比较英汉非限制性关系从句的结构、语义异同,并辅以实证数据支撑,本文明确了汉语非限制性关系从句结构的定义,更加系统地归纳、分析了其语义辖域特征,总体上完善了跨语言非限制性关系从句研究的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19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英汉空语类象似性认知对比研究

    成汹涌;

    本文从象似性认知视角出发,对比阐释英汉空语类的语义属性及生成机制异同,冀望为学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遵循和实践参考。研究发现:1)英汉NP-语迹的先行语占据非题元位置,受管辖,无格标记,英语NP-语迹依靠主动—被动转换和提升结构来完成,分别象似于汉语“被”字句和“把”字句中的NP移位。2)英汉Wh-语迹的先行语占据非题元位置,相对于汉语wh-在位语言,英语wh-疑问句藉由主题化移位生成,英汉Wh-语迹分别出现在语音式和逻辑式中,在指称关系上象似。3)英汉PRO的先行语占据题元位置,不受管辖,不带格标记,指称特点象似。4)英汉pro从一致关系中复原,受管辖,带格标记,二语均属pro脱落语言。

    2025年03期 v.33;No.119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英汉存现构式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与对比

    李曦;

    以往关于英汉存现构式的研究多聚焦单一语言共时分析,缺乏历时演变与类型学差异的系统性量化研究,难以揭示英汉存现构式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与CNK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文献计量法,对英汉存现构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英汉存现构式的句法语义是前期研究的重点,英汉存现构式的共性在于其语义特征,差异则源于句法形式的类型学特征、语义实现的认知路径及主观性表达的互动机制。本研究为英汉存现构式对比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与理论思路,并为构式语法研究提供跨语言实证支持。

    2025年03期 v.33;No.119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国际中文教育

  • 职前国际中文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类型及成因——基于Q方法的研究

    丁俊峰;王亚敏;

    教师在语言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至关重要,其对新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技术应用的成效。本研究以职前国际中文教师为考察对象,运用Q方法探究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的态度类型及成因。结果主要包括“技术共生型”与“人本主导型”两类教师,二者均对Gen AI持接受态度,认可人工智能与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同时,两类教师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分化:前者展现出强烈的使用意愿与乐观态度,说明数字化转型下职前教师与技术发展的协同进步;后者则对Gen AI的情感与专业能力持保留态度,强调技术使用准则并坚守教师主体性,这可能与职前教师的双重身份以及Gen AI个体化体验差异有关。未来研究应继续探索Gen AI的能力边界,以教学应用为落脚点,提升职前教师的数字素养,切实推动“中文教育+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2025年03期 v.33;No.11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国际中文教育游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曹钢;曹戈;

    国际中文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该研究针对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游戏评价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首先梳理国际中文教育游戏设计和评价相关的研究文献,总结现有教育游戏评价的理论,立足多元综合评价理念,构建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五个维度的国际中文教育游戏综合评价框架;随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一个中文教师、中文学习者、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四元评价主体协同参与,涵盖“内容、过程、结果”三元评价视角的国际中文教育游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积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游戏的设计优化与评价工作,对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游戏高质量发展,释放其应用价值具有关键作用。

    2025年03期 v.33;No.11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

  • ChatGPT辅助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心流体验、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浮力的作用机制研究

    张蕊;刘雅楠;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Chat GPT为代表的工具为二语写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为探究二语写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聚焦于高校中使用Chat GPT辅助英语写作的大学生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实证数据,并借助Amos 28.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系统探讨了在ChatGPT辅助英语写作情境下,大学生的心流体验、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业浮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心流体验对写作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浮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写作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浮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写作自我效能感在心流体验与学业浮力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为技术赋能下的二语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19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国内外高校语言智能专业建设探索:比较与借鉴

    翟育铭;王娜;胡晓娜;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高端复合型外语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人工智能进入认知智能阶段,研究重点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提高机器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认知和情感的能力上。因此,语言智能作为跨学科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高校外语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系统性调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高校语言智能专业的共性在于构建语言学与计算技术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形成多学科课程矩阵,建立专门研究平台,强调技术应用转化;差异在于国外高校倾向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拥有成熟跨学科师资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国内高校则处于多元探索阶段,培养体系相对独立,师资协同机制与校企合作深度有待优化。在借鉴国外高校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国内高校应构建贯通式培养体系,培育跨学科师资共同体,并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2025年03期 v.33;No.119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VR辅助教学提升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的有效性研究

    朱娅蓉;龚浩;周鹏;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高校233名本科生使用VR课件提升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开展调查研究,系统考察了VR课堂对提升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的有效性。研究涉及VR课堂与传统课堂的跨文化敏感度对比、VR课堂中跨文化敏感度各子维度的变化以及预测跨文化敏感度变化的VR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单次的VR课堂教学虽能提升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但其效果与传统课堂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其次,VR技术在提升跨文化敏感度三个子维度—跨文化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专注度上的效果较为显著;最后,在VR技术的三大要素中,沉浸感对跨文化敏感度的预测力最强,构想性对跨文化敏感度的某些维度也有一定预测力。

    2025年03期 v.33;No.119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人工神经网络下的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数字化教材架构设计

    李然;

    外语课程思政数字化教材的开发是当前高等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阶段的关键议题。作为未来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创的主要技术手段,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帮助教材开发者突破技术功能方面的瓶颈,为教育资源的数智化建设注入新的动能。据此,本文提出人工神经网络驱动的外语课程思政数字化教材的整体架构。该架构设计能够根据高等外语教育语言育人的需求精准定制思政资源,构建以多模态数据集成、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和学习路径规划、人机协作的智能化学情诊断与反馈为特征的数字化教材应用新生态,助力高等外语教育新质发展。

    2025年03期 v.33;No.119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翻译的构式拓扑整合研究——以《葬花吟》的四个英译本为例

    郑慢;胡显耀;

    近年来构式翻译观已经成为翻译学的重要话题之一。语言和认知的拓扑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翻译本质上也具有拓扑性。拓扑翻译思想主张运用拓扑学的原理,即“变形中的不变”及相关概念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构式翻译观与拓扑翻译思想的结合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揭示翻译过程、翻译转换和翻译标准的实质。构式拓扑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原文构式与译语构式在拓扑性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知整合过程。本文基于此观念,构建翻译的构式拓扑整合分析模型,并以《葬花吟》及其四个英译本为语料,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认知过程和整合策略。

    2025年03期 v.33;No.119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口述影像符际翻译研究:范式演进与路径探索

    金海娜;薛淑伟;

    口述影像是一种主要面向视障群体的符际翻译实践,通过将影视、绘画、戏剧演出等文本中的视觉符号翻译为语言符号,为视障者提供替代性的信息获取途径与感官体验。本文基于国内外口述影像文献,梳理了该领域的范式演进轨迹,探索了其在翻译学框架下的发展路径。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注重口述影像的本体论阐释与方法论建构,挖掘其作为视听符际翻译的重要理论价值。

    2025年03期 v.33;No.11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豫军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葛玉娇;胡安江;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豫军在英语世界的译介规模总体数量可观。译介对象以“50后”作家作品最为突出,译介文类以乡土地域小说为主,译介主体则呈现稳定性与多元性共存、汉学家主导与国内译者齐头并进的特点。但总体而论,作者国际传播意识相对淡漠,译者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国内外出版社联动机制尚未建立,致使海外受众对文学豫军的接受效果不甚理想。未来文学豫军应进一步搭建体制机制平台,不断提升作者的国际传播意识,持续推动作者与译者的交流对话,深度借鉴海外出版成功经验,深入探索构建作者—译者—出版社—读者四位一体的多元行为者生态链。

    2025年03期 v.33;No.119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西方语境中敦煌本王梵志俗体诗的法文翻译研究

    孟丽娜;桑仲刚;

    王梵志是初唐时期白话俗体诗人,其诗多用俗语描写百姓的生活万象,以蕴含禅理的佛家释言传达底层社会的处世哲学,对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作产生了影响。然此前其诗失传已久,仅有零星诗文留存。直至二十世纪初的敦煌大发现,出土的王梵志诗卷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关注。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将300余首王梵志诗翻译成了法文。其译本还包含了有关敦煌文献学、文字学、俗文学研究的丰富史料,直接推动了学界对敦煌俗文学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源语文本特征、译者翻译动机及法译策略等角度,探究20世纪西方语境中敦煌本王梵志诗的传播过程与功能,以期为敦煌俗文学域外传播提供思路。

    2025年03期 v.33;No.119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外国文学评论

  • 本·奥克瑞《艺术巨匠最后的礼物》的殖民叙事与故事重述

    王卓;刘琦;

    《艺术巨匠最后的礼物》是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深思熟虑后的沉淀之作。该书通过对其旧作《星书》的故事重述直接聚焦于大西洋奴隶贸易史,填补了殖民叙事中“沉默者”的空白,从而成为“后殖民写作的自我救赎样本”。而通过故事重述,奥克瑞实现了对非洲文学传统的突破——既打破“作家必须向前看”的刻板印象,又通过文本迭代实现历史记忆的修复。

    2025年03期 v.33;No.119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南非戏剧《天堂正在关闭》的流散表征与世界主义构想

    黄坚;肖璇钰;

    当代南非戏剧家彼得-德克·尤伊斯的剧作《天堂正在关闭》以20世纪70年代索韦托事件为背景,刻画了南非不同流散群体的现实遭遇。剧中人物关系的纵横交织推动着剧情演绎,不断触及南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种族空间、越界行为、身份认知等痛点,让戏剧受众切身感受了异邦流散、本土流散及殖民流散三种群体在异质文化冲击下的身份认同困境和被边缘化体验。研究表明,剧中人物在微观权力场域中实现身份转变的策略,既是流散群体为突破现实困境而构建“流散共同体”的行为缩影,也是剧作家走出生活与思考的封闭性、避免创作悬浮化的外在呈现,彰显了其世界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价值立场。

    2025年03期 v.33;No.119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奴役、尺度与资本主义——论《艾凡赫》中的领土政治

    张秀丽;

    《艾凡赫》中不同层级奴役关系的描写折射出司各特对多尺度、多主体的地缘政治的想象,反映出全球资本主义扩张所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塑造非均衡化空间的复杂历史过程。小说中的不同边缘性主体受到奴役的程度并不相同,处在资本主义水平空间化扩张网络中的不同尺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中心与边缘、掠夺与被剥削的等级关系网。对奴隶的废除可以看作是不同尺度和不同主体在资本主义发展驱动下进行动态调整的产物,其结果是新的权力等级关系的形成和新的空间尺度的固定。小说中存在两种奴役废除形式,以葛尔兹为代表的家奴敲碎铜制项圈,获得土地和自由,暗示出司各特对传统基于自然地理空间的领土想象,而犹太人瑞贝卡献出钻石项链,被放逐海外(获得自由),暗示出司各特试图超越自地理边界的领土概念,从全球的视角思考帝国的领土。

    2025年03期 v.33;No.11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1.《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稿件格式要求和规范请参见我刊已出版的各期杂志,或登录本刊网站:http://xwxb.xisu.edu.cn/,浏览并了解我刊投稿须知、新版稿件体例、期刊简介、期刊动态、过刊目录等,也可登录中国知网下载并查阅本刊过往刊发的文章。2.来稿请力求精炼,论文字数以7000-10000字为宜。电子文稿请用WORD文档。来稿应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所有信息应与中文内容对应一致。正文请采用5号宋体排版,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书写,插图和表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参考文献一般应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论著和文献。外文文献编排在前,中文文献编排在后;文献一律按作者姓氏外文字母或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以带方括号的序号依次列明,并采用小5号字编排,置于文末。

    2025年03期 v.33;No.119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