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 跨学科语言研究的语言研究归省

    徐盛桓;华鸿燕;

    在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中,其他学科的方法、理论、概念移用于语言学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辐射、借鉴和融合。从数理学科借用过来的概念"对偶性"同我国原用于写作的对偶方法融合在一起,发展为可用于对语言进行描写、分析的对偶性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对偶性理论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在语言系统内有两个事物或对同一事物用两种不同视角做出的描述或实施的操作获得两个成对的元素,设为A-B;实现的充分条件是:A-B之间有对应性,这指的是AB虽然分别处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或处于其他系统的不同环节,但当对它们进行语言操作时会具有"同一"的结果,表现为二者是异质同构的,二者有对等、同一、互补等的关系,可在一定条件下作等价转换。这揭示了世界在看似不同的表象背后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异质一致性。语言研究移植和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概念,在研究的实践中一定要紧贴语言研究的实在性,这就叫语言学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语言研究归省"。

    2021年03期 v.29;No.10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合作型/对立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拓展框架构建——对Chilton话语空间理论的调适

    马倩;文秋芳;

    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话语实践根据权力主体间的关系可分为对立型外交话语与合作型外交话语。当前时代背景下倡导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的中国"和合"话语是合作型外交话语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政治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关注话语的对立性特征,而对合作型外交话语的研究和系统性解读不足。从认知话语分析的空间概念化视角看,合作型外交话语应呈现与对立型外交话语不同的空间表征形式,Chilton话语空间理论以二元分界的空间概念化仅能解释后者而不适用于前者。本文对Chilton话语空间理论进行调适,形成适用于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研究拓展框架,以期丰富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内涵和应用范围,同时服务于倡导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国际融通性。

    2021年03期 v.29;No.103 8-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 知识论视阈下建议拒绝行为的会话分析

    张淑玲;

    基于知识论相关理论,运用会话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汉语自然会话中的建议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在拒绝建议时被建议者明显倾向于通过陈述个人能力、客观条件或责任义务等表明"不能"接受建议。该拒绝没有对建议者的知识优先和能力提出质疑,且这些解释不属于建议者的知识域,因此该拒绝可以归为"无过错"拒绝,可以看作拒绝建议的标准方式或非标记方式。而"不想"接受建议很少出现,因为这会"威胁"到建议者的知识优先和能力。本文从"不能"到"不想"两方面论证了"不能"接受建议作为建议拒绝方式的非标记性,并用知识论框架对其进行解释。

    2021年03期 v.29;No.103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老师”称谓泛化机制研究

    龙德银;

    本文基于历史语用学的语义演变应邀推理理论探讨"老师"称谓泛化机制。"老师"称谓泛化涉及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说话人称呼受话人为"老师"策略性地使用了语用意义,并邀请受话人来推导出其意义。受话人听到说话人称呼自己为"老师"后,放弃了对直陈意义的期待,结合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向性,通过再析解确定其语用意义,推导出的意义被固化以后就变成了语义化或规约化意义,"老师"称谓发生了泛化,泛化是语义演变的主要途径。说话人恰当地使用泛化的"老师"称谓促进了他们与受话人之间的交流。

    2021年03期 v.29;No.103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多语现象、语言政策与语言意识形态——以马来西亚和缅甸为例

    王烈琴;郭黎波;李卓阳;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实施与《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发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马来西亚和缅甸是东盟成员国和中国的重要邻居。本文以这两国的多语现象和语言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历时与共时角度梳理、对比分析两国自殖民时期以来在其国语、英语和华语政策上的异同,挖掘两国语言政策背后的语言态度与语言意识形态,一是为了加深理解语言使用、语言政策和语言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语言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英语和华语在两国的跌宕起伏,二是为中国今后制定、实施及研究面向东盟国家的语言政策提供参考或建议。

    2021年03期 v.29;No.10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 基于英汉语料论语言学研究中及物性的句法实现及其认知理据

    马志刚;康建东;

    语言本体研究的诸多课题都关涉句中的论元数目、动词的(不)及物性、题元关系和动能影响关系,以及短语是否具有独立于其组成成分(或其语义之和)的意义等问题。形式语法从谓词次范畴选择的论元数目来确定及物性。认知语法把及物性视为能量传递的连续统,而具体义和图示义分属该连续统的两端。构式语法把及物性视为人—物间的基本关系,而及物性构式则是其概念化表达。

    2021年03期 v.29;No.103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投射角度环境成分英汉对比分析: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

    陈树坤;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角度环境成分在投射等级上分为来源和观点,但此系统无法解释处于同一投射等级的角度成分(如as for me和in my opinion)以及英汉角度成分(如according to him和"据他说")的系统差异。本文尝试建构投射模式子系统,其中宏观环境包括显性模式和隐性模式两个系统选择。英语的角度成分在隐性模式下只需构建符号生产者,无投射过程,而在显性模式下需构建符号产品,隐性模式具备投射等级转换的意义潜势。相比之下,汉语只能选择显性模式,构建图式或者符号产品,只能依赖特定的投射动词主观化实现投射等级转换。

    2021年03期 v.29;No.10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体认语言学专栏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在线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机制发展研究——以iResearch平台“我来读文献”学术共同体为例

    段长城;

    本研究旨在考察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我来读文献"活动学术共同体的运行机制迭代和共同体成员行为特点。通过对四期学术共同体互动话语进行分析以及对3位共同体参与成员进行访谈等质性研究,探究该在线学术共同体活动机制2016年至2019年的发展变化和对成员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制迭代后的共同体有三个特点:更以主体成员为中心、社会性更强、学习延展性更强——以参与成员为中心的模式能够激发参与成员内在动机,以即时交流为特点的模式能够增强成员归属感,延展性更强的模式能够提升参与成员学习效果。本研究为该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以及同类在线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2021年03期 v.29;No.103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 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唐慧利;崔萌筱;耿紫珍;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此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本文结合"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探索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具体方法:1)确立课程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2)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塑造坚毅性格;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4)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其中,教师必须发挥关键作用。

    2021年03期 v.29;No.103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学用问创”式深度外语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罗慧芳;王洪林;陈倩;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针对当前外语学习存在的学用分离问题,以深度学习为切入点,尝试构建"学用问创"式深度外语学习模式。文章从模式构建及实践应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以期解决当下外语教学重浅层学习、轻深度学习而导致的学用分离问题,旨在提升外语学习效果。

    2021年03期 v.29;No.103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大学英语教学的异化:成因及对策

    刘香萍;

    大学英语教学历次改革虽然解决了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异化问题依然存在。异化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异化,其后果是大学英语教学忽略了学习者的实践,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客观主义的认识观、工具主义思想盛行以及功利主义的主导。本文强调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反对的是工具主义而非工具性,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人"的回归是今后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方向。

    2021年03期 v.29;No.103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语言测试研究专栏

  • 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在中国环境下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及其修正

    姚孝军;陈静;杨亚敏;

    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其在中国环境下的信度和效度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Cronbach’sα考察了该量表的信度,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考察了其结构效度。研究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但其结构效度不太令人满意。通过删减一些题项对原始问卷进行修正,得到了信度和效度都较令人满意的SILL修正版。最后探讨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21年03期 v.29;No.103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基于多层面Rasch模型的多体裁自选任务写作测试评分效度研究

    邵健;

    写作体裁是重要的文本特征之一,但体裁在写作测试中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基于一项多体裁自选任务写作测试的数据,运用多层面Rasch模型,从考生、评分员、任务和评分量表4个层面分析了该测试的评分效度,结果发现:不同测试任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彼此之间具有等效性,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水平考生;评分员之间一致性较好,内部稳定性理想;评分员能够运用评分量表对不同体裁作文进行有效评价,对学生的能力区分稳定。总体而言,多体裁自选任务写作测试具有较为理想的效度。

    2021年03期 v.29;No.103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外语教学

  • 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的语境充实——基于《华英字典》设计特征研究的思考

    孙文龙;魏向清;

    通过对马礼逊《华英字典》历史文本及副文本细读发现,马礼逊十分重视汉字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多样化的汉字语境充实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用法,较好地处理了汉字和汉语学习之间的关系,这对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来自《华英字典》的探究也可反哺汉语言文字应用的理论研究。

    2021年03期 v.29;No.103 78-8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第三空间”视域下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探索——基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汉语教学的思考

    张鹏;

    跨文化教育是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汉语教学经验,文章提出将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根据跨文化交际符号学模型,在编码和解码两大关系中增加析码过程,构建跨文化外语教学符号学模型,为学习者建构目的语言文化和本族语言文化交融的"第三空间",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有效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师难于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困境提出了具体而可行的方法,也间接验证了其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潜力。

    2021年03期 v.29;No.10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翻译进路——基于10种国别区域类期刊的考察(2000—2020)

    赵春龙;许明武;

    国别区域研究与翻译联系密切,国别区域类期刊对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学术观照使之成为考察二者关系的有力观测点。本文基于对10种国别区域类期刊2000—2020年有关翻译实践和研究的考察,分析国别区域研究的翻译进路及其实现手段,并对该进路进行价值性反思。国别区域研究之翻译进路的考察与反思对翻译学科研究领域的全面拓展和对接国家现实需要的具体深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1年03期 v.29;No.103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散文话语节奏的认知识解与翻译

    邱文生;

    节奏不仅仅是散文的一种具有周期性的外在形式因素,而且是散文意义表现的内在组织方式,它可以统摄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体现文本的诗学价值。在翻译层面上,出于节奏前景化带来的诗学效果的考虑,散文话语节奏的翻译就意味着宜在译文中重构原文话语节奏含蕴的诗学价值。从节奏的具身认知识解入手,本文指出话语节奏生成是一种主观建构的心理过程,是话语心理效果的一个重要来源,因而也是散文美感生发的心理机制。以此为参照点,探讨散文话语节奏翻译的诗学价值重构问题,即表现为语音节奏前景化和语义节奏前景化的问题。

    2021年03期 v.29;No.10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叶君健“精品再创造”翻译思想阐释——以茅盾“农村三部曲”英译为例

    李奕;刘军平;

    本文在考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叶君健有关翻译的观点及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并阐释其翻译思想中"翻译是精品再创造活动"的核心论点,指出其翻译思想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承传关系,并以他英译的茅盾"农村三部曲"为例,从语言、修辞、文化等层面剖析其"精品再创造"翻译思想在译作中的体现。

    2021年03期 v.29;No.103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赞助机制研究

    冯小冰;

    赞助这一概念由勒弗菲尔提出,又可分为"不可分型"和"可分型"赞助。本文依据勒氏的分类思路将"可分型"进一步细分为意识形态赞助、经济赞助和社会地位赞助。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中国当代小说德译出版信息数据库来探讨1978—2017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赞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赞助以"可分型"下辖的三种细分类型为主,由意识形态差异所导致的西方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以及专业人士"僵化"学术观点的共同作用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政治和社会学解读成为普遍的阅读方式和赞助选题的诗学标准;中国当代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亟需通过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来实现。

    2021年03期 v.29;No.103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外国文学评论

  • “无名女人”的游戏性空间书写

    梁琰;张生庭;

    本文以《女勇士》第一篇"无名女人"为例,从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游戏性书写的内容和形式出发,探讨游戏性书写的价值和意义。汤亭亭使用重复、嫁接和隐喻转换的游戏手法解构既有叙事话语,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游戏性叙事空间。其游戏性书写打破以时间为中心的线性叙事模式,转向对叙事空间的建构。游戏性叙事空间建构包括为无名女人重塑关系图谱、重新语境化和重新形象化等过程。在游戏性书写过程中,叙述主体"我"成为母亲文本积极的阐释者,使曾经沉默的女性主体得以言说,并为之赋予鲜活的生命;其重新书写使叙述主体参与话语权的争夺,完成对父权文化和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颠覆。同时,重新书写无名女人的故事也体现了诗学话语和哲学思辨的结合。

    2021年03期 v.29;No.103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精神疗愈视角下的《荒原》解读

    顿超;彭予;

    托·斯·艾略特视精神疾病为诗人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认为诗人写诗的目的不是与他人交流,而是排解"对生活的不满"和受压抑的情感,并从极端痛苦的精神病态中获得解脱。本文从精神分析学的疗愈视角出发,结合艾略特在《荒原》创作前期的生病体验和《荒原》书写过程,从疾病诊断与治疗两方面对《荒原》一诗的精神疗愈作用进行了尝试性探讨,认为艾略特通过《荒原》书写暂时缓解了其精神病痛。

    2021年03期 v.29;No.103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隐喻性寓言与寓言式隐喻:詹姆逊《寓言与意识形态》解读

    温骏;

    当代文学体裁之寓言除了沿袭传统的拟构手法来勾勒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特征以外,还借助隐喻的认知性和概念性本质,形成了一个个内涵丰富、表意生动的隐喻式话语,实现寓言意义的多重建构与解读。本研究尝试探讨寓言与隐喻间的互锁关系,认为寓言同隐喻一样,具有深刻的认知理据。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军学者詹姆逊最新力作《寓言与意识形态》为蓝本,阐明作者笔下寓言的隐喻性实质和隐喻的寓言式表述,分析当代隐喻学视阈下寓言语篇的概念建构与寓意解读,以期为学界提供一种分析寓言文本的全新视角。

    2021年03期 v.29;No.103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人工智能生成和歌的修辞手法分析

    武石悠霞;金中;牛明轩;

    和歌是用日语文言表达的传统定型诗,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诗歌创作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使用作者团队最近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和歌生成模型,选择代表季节的日语关键词「霞」「七夕」「秋風」「松」,由计算机生成和歌,从文学角度分析这些和歌所表达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等和歌艺术技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和歌在满足和歌的音数、断句规则以及内容通顺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了枕词、挂词、比喻等具有和歌特征的修辞手法。

    2021年03期 v.29;No.103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正>《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季刊)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外国语言文学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卷)、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外语研究为主,主要设有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语言学与语言研究、语言哲学、语言与文化、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传播、国别与区域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外语教学等栏目。

    2021年03期 v.29;No.103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1.《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稿件格式要求和规范请参见我刊已出版的各期杂志,或登陆本刊网站:http://xwxb.xisu.edu.cn/,浏览并了解我刊投稿须知、新版稿件体例、期刊简介、期刊动态、过刊目录等,也可登陆中国知网下载并查阅本刊过往刊发的文章。2.来稿请力求精炼,论文字数以7000-10000字为宜。电子文稿请用WORD文档。来稿应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所有信息应与中文内容对应一致。正文请采用5号宋体排版,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书写,插图和表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参考文献一般应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论著和文献。外文文献编排在前,中文文献编排在后;文献一律按作者姓氏外文字母或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以带方括号的序号依次列明,并采用小5号字编排,置于文末。

    2021年03期 v.29;No.103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