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燕;汪少华;
美国政治传统中始终存在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大主流政治思潮的交锋是影响民主党与共和党施政治国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基于架构理论对比、分析奥巴马(2013)和特朗普(2017)就职演讲发现,在经济、社会和外交三个领域的表层架构分别从改革向变革、公平向竞争、合作向对立、民主输出向美国优先转变,深层架构从单边主义向多边主义、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由此揭示了美国社会政治思潮从自由主义向保守主义转变。研究结果为解释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政府的执政理念、政治诉求以及预测未来胜出党派执政政府的发展路径提供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理据,也为如何架构与再架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新时代话语提供借鉴。
2019年03期 v.27;No.9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刘存伟;刘辰诞;
本文通过梳理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下的英语限定词、时态、情态、语态、体态、归一性和小句等结构系统及其功能研究,深入考察了认知语法的语言系统观和层次观。我们认为,从早期研究看,认知语法在语言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研究方面存在不足,但在后期和当前研究中,语言结构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成为了认知语法的核心课题,相关论述填补了前期研究的漏洞,因此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和全面把握认知语法理论。
2019年03期 v.27;No.9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王斌;韩炫;
颜色意象在给黑白的字里行间增添色彩的同时,往往蕴含丰富寓意,是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基于自建英语战争诗语料库,文章借助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对颜色词相关的语法转喻、隐喻现象进行研究发现:1)不同词性颜色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同形词之间的互相转化是颜色词转喻的一个方面; 2)英语战争诗中存在实物转喻颜色特征、颜色特征转喻实物、颜色转喻人类情感等转喻现象; 3)颜色词主要通过定冠词+颜色词(1<x<3)构式和IN+颜色词构式衍生出来的无定冠词惯用搭配两种机制转喻指称客观存在; 4)英语战争诗中存在容器、空间以及路径—目标图式隐喻; 5)颜色词内部各组成成分、颜色词与其外部修饰词及被修饰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
2019年03期 v.27;No.9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周树江;咸飞;
虚假礼貌既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体现发话人面子攻击的交际意图,更是一种评价结果,"是通过(不)礼貌不匹配产生不礼貌含义的话语行为"。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有其独特语用特征,其语用意义需要结合交际内容而非言语"触发语"推理得出。机构性网络应答语中的虚假礼貌由网民感知,需要利用"第一层面"(不)礼貌研究方法定性,然后从问答衔接、交际态度和交际情感三种道德秩序违反分析,最后结合机构性网络话语特征对其不礼貌言外意义的语用理据进行论证。
2019年03期 v.27;No.95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王文峰;张敬源;
本文旨在对Routledge公司于2017年出版的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一书进行概述与评介。该书汇集了全世界40多位知名学者近年来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对该理论的思考,既包括对基础理论的探讨,也有对理论应用的前沿探索,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因此该书必将为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源。
2019年03期 v.27;No.95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曹韦;赵媛媛;
域外中国形象研究近来备受学界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具研究意义。本文以阿根廷主流媒体对"中共十九大"的相关报道为语料,基于语料库技术与话语分析理论,对节点词及其所在索引行进行观察,归纳相关类联接特征并对其及物性过程和名词词组搭配进行语义趋向和语义韵分析,最终解构出阿根廷媒体对华形象构建的多维描写。
2019年03期 v.27;No.9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徐小舒;蔡基刚;
本研究基于知识、技能、态度的三维模型理论,采用结构式访谈和问卷研究方法,初步建构了我国高校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师能力框架的原型。其中,知识纬度应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模型,技能纬度依据ESP教学的五个主要流程,态度纬度采纳行为、认知和情感三种视角。经过两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建构的ESP教师能力框架包含42个变量,其中知识纬度包含七个因子21个变量,技能纬度为五个因子14个变量,态度纬度为三个因子7个变量。此框架可以为我国ESP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2019年03期 v.27;No.9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汪清;
本文运用个性化测试方法考察显性纠正后修补和重述后修补对目标语发展的影响。30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按要求写作一篇看图作文,在互动中向教师复述作文并接受教师纠正反馈,之后对作文中接受过反馈的错误进行即时改正和两周后再次改正。结果显示,两种反馈后的学习者修补能够导致作文中更多词汇错误的改正;在延时后测中,重述后有修补对应的词汇错误改正数量显著高于没有修补对应的数量,但两类改正数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019年03期 v.27;No.9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陈征;
学术读写素养主要研究语言、读写活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相关性,能够促进学术话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实践。本研究以学术英语读写课程论文为主要语料,从语篇结构、学术词汇和观点信度等方面考察学习者的阅读策略与学术写作之间的认知交互性。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能够撰写语篇结构相对完整的研究论文,且能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和上课过程中习得、经过系统整理的学术词汇,并尝试使用学术论文中的基本言据策略来组织语篇信息、构建观点信度,这表明学术阅读和写作活动的交互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习得效率和研究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学科研究。
2019年03期 v.27;No.9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李红玉;
性别视角下的翻译史研究是性别研究与翻译史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以独特的视角为翻译史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挖掘了历史上的女译者,考察了翻译史上性别因素的再现与变形,探究了语境中的性别话语对翻译的影响和翻译对语境中性别话语的作用。随着性别视角下翻译史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涉及的文化背景日益多元,展现出多样与复杂的翻译史性别图谱。其研究不足则主要在于缺乏对研究方法的系统思考和总结,缺乏理论层面的总体构建,理论来源上较为单一,当前研究也不够平衡。
2019年03期 v.27;No.95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刘孔喜;许明武;
翻译界一直十分重视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的密切联系。虽然当代诠释学翻译研究异彩纷呈,但对其思想源头、现代诠释学之父施莱尔马赫的经典诠释学翻译思想反而知之不详,讨论不够深入、充分。2016年Springer公司出版的《重读施莱尔马赫:翻译、认知与文化》汇集国际翻译学界多个层面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深入挖掘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翻译观,溯源纠偏,探讨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多重应用,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与启示。
2019年03期 v.27;No.9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范敏;
《论语》翻译传播不仅理解为一个译者、翻译过程、翻译策略以及英语读者等所有环节构成的统一体,还应理解为一个通过翻译传播与社会建立某种关联和互动的过程,以及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本文通过讨论《论语》翻译传播发展路径与原因,分析新时代《论语》翻译策略——现代性儒家哲学重新诠释,阐释新时代《论语》翻译传播的主要创新路径,旨在为中国典籍英译与海外传播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2019年03期 v.27;No.95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张艳;郭印;
汉语主观性动词的一词多义以其敏感、复杂的轴心作用,既有所言之义,也有所含之义,对于意境的营造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唐诗中主观性动词在使因链上表现不同,传统的核式与线式两类解读无法对此充分解释,这给英译带来了挑战。从认知翻译视角充分考虑主观性动词的使因链表现,是避免译文中意境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9年03期 v.27;No.95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李雪丰;
文章在概括性介绍唐宋散文译介情况的同时,选取了四个典型性译本,并结合"山水游记"这一散文体例,从词语、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翻译风格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国外对唐宋散文的译介和研究要早于国内,而国内的译作内容则更加全面。二者的共性主要在文章的选取上,多以"唐宋八大家"等名家名篇为主,"韩、柳、欧、苏"四人的文章数量最多;差异则主要体现在翻译风格上,杨宪益和翟理斯的译文在词汇丰富比、平均句长、人称代词显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2019年03期 v.27;No.9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 徐其萍;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视为书写美国20世纪20年代精神危机和道德堕落的社会小说。随着20世纪末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这位美国20世纪初纽约文学版图上地标式的人物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现有从空间的维度切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纽约城市空间书写的研究却并未将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与空间书写结合起来考察小说的深层次社会和文化内涵。本文从第一人称叙述呈现的城市空间出发,认为故事内人物叙事者尼克通过族裔空间的消隐、城市漫游、城市空间规训等空间生产实践的矛盾叙述产生的张力中揭示(隐含)作者对美国社会变迁矛盾的情感结构和白人身份焦虑。
2019年03期 v.27;No.95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李小洁;王余;
美国现代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取材绘画大师勃鲁盖尔的两幅歌颂夏收的风景组画,创作了艺格敷词系列诗作《收干草》和《谷物收割》。他的诗并没有写实地描述画中的细节,而是以其独有的现代主义风格进行二度创作。他不懈探索美国地方语言风格,相信修改是创新之母,二度创作和设计完成了许多诗作,试图用诗行设计创造出与绘画图像完美匹配的意味。威廉斯的诗歌体现了他与勃鲁盖尔相似的特立独行,表达他对大师真诚的敬意,并巧妙地掩饰他与画家和视觉艺术之间的竞争意图。
2019年03期 v.27;No.95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原玉薇;
《末世一人》是玛丽·雪莱除去《弗兰肯斯坦》外最受关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瘟疫将看似无所不能的人类彻底毁灭的故事。欧洲18世纪的启蒙时代是一个对人的理性无限信任、对人之潜能和社会进步满怀美好期待的时代。然而,在启蒙思想熏陶下长大的玛丽·雪莱却对这种乐观主义的进步观持质疑态度。本文将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作为理论视角来分析《末世一人》,认为瘟疫可以被解读为人的激情、他者和未知挫折的隐喻,它摧毁了启蒙思想家对人性的完善、人类的潜能以及社会进步的信心,折射出玛丽·雪莱对启蒙进步观的深刻反思以及她浓重的悲剧意识。
2019年03期 v.27;No.95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苑宁;
瑞士诗人及翻译家菲利普·雅格泰是法语文学世界著名的大自然描绘者。对于他来说,一花一鸟,一草一木,皆可入画成文,都是艺术呈现以及哲学思考的主题。鸟是雅格泰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形象,他曾有多篇文章贡献给这一生灵,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雅格泰的人生选择。诗人在鸟鸣声中体会到的宇宙秩序,在鸟巢中发现的"家"的理想结构,经由鸟的自由而有安全感的生存模式想到人与自然的"古老契约"。对于雅格泰来说,鸟的形象和歌声不仅是艺术审美的对象,还能够启迪其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入思考。
2019年03期 v.27;No.95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