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 英汉植物名理据及生态观对比分析

    陈晦;

    植物名的词义理据蕴藏着植物与人及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自民族特殊的生态文化观念。依据民间植物分类和命名的原理,从词汇语义学的视角较为详细地考察、分析英汉语复合植物名的词义理据,进一步讨论了英汉植物名所蕴含的生态观差异:英民族更注重分析思维,忽视"等级观",倾向于世界万物各自"皆有生命",坚持"生物中心主义",给予不同物种以理性的观照,充满了科学热情;汉民族更注重综合思维,强调生物个体之间的"等级关系"、"不可分割",坚持"人"、"物"有别、人为万物之灵,同时给予"万物"以感性的理解,充满了生态伦理关怀。

    2014年03期 v.22;No.75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英汉寄生语缺结构生成对比研究

    张杰;

    英汉寄生语缺结构相同点包括:真语缺t不成分统制寄生语缺pg;显性A’移位允准pg;pg强岛结构产生岛效应;t和pg重构不对称。不同点包括:英语仅NP,而汉语NP、PP均为pg允准语;英语只在附加语宾语位置pg才得到允准,而汉语pg在附加语宾语和主语位置均得到允准;英语pg倾向于在非时态结构中出现,而汉语pg常出现在时态结构中;英语pg与代词同指不产生WCO效应,而t与代词同指则产生WCO效应;汉语t与pg或复指代词同指不产生WCO效应。英汉语均通过先行语显性A’移位和空算子A’移位生成寄生语缺结构。

    2014年03期 v.22;No.7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高频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研究

    马文艳;Rena Helms Park;苏向丽;

    本研究结合心理语言学和词汇语义学视角,对英、汉高频各1000个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类型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将其与复合词的词频进行关联。结果表明:语义完全透明和半透明型复合词在两种语言中比例较高,完全隐晦型复合词所占比例较低;汉语高频复合词的词频与语义透明度分布呈正相关,英语高频复合词的词频与语义透明度分布无明显相关性。这充分体现了英汉词汇结构分布上的共性与差异。

    2014年03期 v.22;No.75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中外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牛桂玲;

    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对摘要语类的相关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对中外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特点进行较为全面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利用先进的语料库技术编制了大型的中外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语料库(CEPAC)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本文着重介绍CEPAC语料库的项目建设情况,概括了语料库的建设意义和设计思路,展望了语料库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这样一个多层级标注型语料库可以使那些对摘要写作、翻译教学和术语词典编纂等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受益。

    2014年03期 v.22;No.75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语料库视角下中英学生立场短语使用特征对比研究

    董记华;李丽霞;

    本研究检索了中英学生语料库中立场短语的使用种类和频率特征并分析了其语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使用的立场短语种类少于本族语学生,但却存在过度依赖短语陈述态度观点的倾向;中国学生在能力/可能短语和模糊短语的使用中呈现出少用倾向;而在认知、评价、意图/意愿和义务/指令短语使用中表现出过用的特征;中国学生的书面语存在过用第一人称指向短语和口语化短语等特点。文章深入探讨了上述现象的原因和语用差异。本研究发现可以为英语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4年03期 v.22;No.75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语言哲学研究

  • 代表性经验推理:误解的认知心理根源之一

    吴亚欣;马瑞雪;周晓丽;

    代表性经验推理是人们根据事物与事物间的相似度大小判断事情概率的一种经验推理方法。人们在理解话语时,受此经验推理的影响,倾向于选择与社会文化规约一致的理解方式,而忽略具体交际语境或说话人的特殊交际意图,因此有可能引起误解。实验研究证实了代表性经验推理会影响话语理解,使语用推理偏离理想模型,是误解产生的认知心理根源之一。

    2014年03期 v.22;No.75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论认知语言学心理真实性和解释自然性

    高文成;张丽芳;

    论文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心理真实性和解释自然性的深层源头问题。认知语言学承认经验知识是人类语言知识的一部分。在此前提下,成熟深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即图式、概念、联结主义以及模式识别使认知语言学具有心理真实性;其实质就是感知运动经验在神经网络的内在化。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作者以认知下意识为突破口,在概念、思维和概念隐喻三个层面论述了体验的核心地位。位于认知下意识的语言各个层面都是体验性的,故对于既是体验者又是语言使用者的我们而言解释是自然的。体验哲学的认知科学基础和独特的人体结构决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真实性和解释自然性不可分割,也是语言研究回归人本主义的结果。

    2014年03期 v.22;No.7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含意研究的随附性维度

    华鸿燕;

    半个世纪以来,会话含义研究有三个有影响的理论: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列文森的新格氏理论和关联理论。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都以原(准)则进行语用推理,二是依赖因果关系。但是会话含义与话语的关系不是一般的物理世界的因果关系。含义作为语言运用主体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它是心物随附性的产物,既受制于语句中提及的事件的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主体的自主意志。会话含义是语言运用主体按照心物随附性的操作对话语语句所提及的事物事件的特征和属性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最终可以由语码表示;作为语码,它能够顺应上下文,但又不是话语的真值条件的意义。

    2014年03期 v.22;No.7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语言适应论的生成观

    罗迪江;

    语言适应论的生成观认为,生成是语言使用的内在驱动力;语言使用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基于语言选择与作出适应之上的受限生成过程。作为一种新的语用思维方式,它具有适应性、受限性、整体性与涌现性等显著特征,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意义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

    2014年03期 v.22;No.75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语言研究

  • 生成语法框架下失语症患者句法障碍研究

    崔刚;王小丽;

    生成语法理论以语法为核心把语言视为一个认知系统,因此非常适宜于失语症患者句法障碍的研究。本文从语言的理解和产出两个方面,全面评述了该理论在失语症患者句法障碍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用以解释患者语言理解中句法障碍的语迹删除假说和双重依赖性假说,以及用以解释患者语言产出中句法障碍的特征删除假说、可解释性特征损伤假设和时态表征不足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2014年03期 v.22;No.75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汉语前后照应转换规律的认知语法研究

    贾光茂;冯喆;

    在认知照应理论框架下考察了汉语前后照应的转换规律,重点探讨概念联系性的作用,并从结构和事件过程两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发现汉语前置修饰语与主句的语义联系程度仍是决定前照应能否转为后照应的主要因素。这一发现基本符合认知照应理论的预测。

    2014年03期 v.22;No.75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英语名名复合词语义意合的认知考察

    周先武;

    本文基于框架语义理论,聚焦考察英语名名复合词的语义意合性及其途径。研究发现:1)英语名名复合在保留主要概念框架的同时,摒弃次要概念框架,体现出本质上的意合性,有违其形合主流特征;2)其意合途径根据名名复合是否发生隐、转喻而分为基本操作与隐、转喻化抽象操作两个层次,其中前者为未发生隐、转喻的名名复合词,后者为涉及隐、转喻的名名复合词;3)基本操作的意合途径主要涉及谓词删除、动词名词化、介词删除,而隐、转喻化抽象操作是以基本操作为基础,通过隐喻化、转喻化或隐转喻化最终通达意合。

    2014年03期 v.22;No.75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仿拟新论——耗散结构理论视角

    罗胜杰;吴斐;郑立平;

    发源于物理学的耗散结构理论给仿拟生成提供解释:语言系统的开放性为仿拟奠定了物质基础;非平衡态原则为仿拟提供了生存平台;非线性相互作用为仿拟提供了多维创造模式;有效性涨落原则为规避仿拟负偏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提出仿拟产生的非语言机制,以自然科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体现学科的"界"交叉。

    2014年03期 v.22;No.75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双语词汇激活的非特定观

    谢枝龙;

    文章论述双语产出的词汇激活机制,介绍双语产出特定语言激活理论和非特定语言激活理论及其相关实验证据并指出先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双语产出的词汇激活本质上是非特定性的,但是双语非特定性激活可能受到实验范式、语境以及双语者认知控制能力等因素的调节。

    2014年03期 v.22;No.75 56-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英语独立主格结构的范畴解读

    李江骅;

    以往对独立主格结构的命名、定义、句法语义等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留下不少问题有待思考。本文认为,独立主格结构的本质特征不是"独立性",而是"背景性",将其称为"背景主格结构"也许更为得体;英语独立主格结构不只是状语分句的一种类型,可定义为:在句中处于背景地位的、具有显性主语的、可添加主从连词(或主从句之间的介词)的非限定性或非动词性主谓结构;英语独立主格结构形成了一个以"背景性"为典型特征的范畴,范畴内成员体现了等级性、连续性和开放性等。

    2014年03期 v.22;No.75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概念语法隐喻与英语书面语语体意识的培养

    楚建伟;高云;

    语体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名词化、高词密度、被动语态和无灵主语句是典型的书面语语体特征。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语体缺乏敏感性,在言语交际中往往出现语体不当的问题。本文借助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理论分析了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满分作文的书面语语体特征。分析表明,语法隐喻能够有效地转化语句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加接近、符合书面语语体的要求,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因此英语写作教学应当适当引入语法隐喻理论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语体意识,使语言表达更得体、更地道,真正实现交际目的。

    2014年03期 v.22;No.7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透析

    赵丹;王加兴;

    为完成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会"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调研任务,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俄语本科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将"俄罗斯学"引入本科教学、推进双外语教学、用俄语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而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课时数不足、教师语言实践水平不够、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等方面。

    2014年03期 v.22;No.7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及其有效性实证研究

    倪锦诚;

    阅读理解是自下而上阅读和自上而下阅读的交互作用过程,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有机结合构成交互作用阅读模式。本文在回顾前人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对比研究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和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推断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有效性问题。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后得出"学习者英语阅读水平相近时,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有效性显著高于自下而上阅读模式或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结论。

    2014年03期 v.22;No.75 72-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年龄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及对海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李琼;杜敏;

    海外汉语教学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其具有不同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显著特点,即低龄化,且海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中小学汉语教学。众所周知,年龄因素对语言习得具有显著的影响,海内外诸多语言学家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学为例,提出了不同于成人汉语教学的中小学汉语教学模式,并具体从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我国海外汉语教育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4年03期 v.22;No.75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基于信息技术的“词汇网络包”设计与应用研究

    周文德;

    "词汇网络包"是指有紧密语义关联的词汇集合,利用"词汇网络包"进行教学开辟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新途径。本文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词汇网络包"的设计与应用,鉴于联想学习理论,笔者将"词汇网络包"的框架结构限定为用法举例、构词联想、同义联想、反义联想、扩展联想、形似联想等几个部分,将"词汇网络包"与网络技术整合开发出在线词汇学习系统。把"词汇网络包"在线学习系统用于实验教学,所得数据表明:该系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词汇习得。

    2014年03期 v.22;No.75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外国文学文论研究

  • 从马歇尔《褐色女孩,褐色砂石房》看移民焦虑的演绎

    庞好农;

    马歇尔在《褐色女孩,褐色砂石房》里描写了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时期巴巴多斯裔下层移民在美国纽约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经济压迫,巴巴多斯人及其后裔在美国的生存危机揭示了美国移民的自卑感、精神焦虑及其心态变异,生存需求所导致的焦虑感驱使他们为身份重构而奋斗。马歇尔笔下的人物没有在自卑感中沉沦,而是在自卑感中崛起,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巴巴多斯裔移民在美国纽约所经历的各种焦虑不仅是他们的个体经历,而且还是所有美国移民生存窘境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2014年03期 v.22;No.75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天国寓意的俗世故事——耶稣寓言故事的认知解读

    王磊;

    寓言故事(parables)是《新约圣经》四大福音书中耶稣布道、传教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形式,以其平易近人、耳熟能详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广为传播,更是学者们给予持续关注的圣经研究重要领域。纵观整部《圣经》的宏大叙述以及耶稣寓言比喻的特征和内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耶稣寓言故事就是隐喻及拓展隐喻。基于此,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4年03期 v.22;No.75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恋父背后的隐性暴力——电影《不请自来》的心理学解读

    刘积源;

    安娜是美国电影《不请自来》的女主角,由于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她制造了多起谋杀事件,最后被送入精神病院。文章围绕影片剧情,借用相关精神分析理论,简要分析了扑朔迷离的剧情以及安娜攻击型人格的形成机制。安娜的恋父情结与主体人格的分裂,使她在妄想症的驱使下以暴力手段消除敌对的"他者"。

    2014年03期 v.22;No.7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新中国60年爱默生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杨水平;杨小刚;

    基于CNKI文献数据库,对1567项爱默生研究成果进行遴选、统计分析发现基本符合"二八定律"。追索20%的研究精华,选得3组争鸣观点、10大代表成果、16位连续研究学者和63项研究主题,呈现出一幅观点交锋、前沿代表、执着学者、热门主题和新颖角度的图谱。分析另外80%的研究成果,指出爱默生诗意化、哲理化的语言特色和其思想的碎片化、非系统性是研究的难点;研究专著、译著匮乏和重复性、跟风式研究严重是研究的突出问题;爱默生对美国文化独立的贡献及对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吸收是研究者的共识;场域理论、生态伦理等多种批评理论的运用和爱默生文学与哲学、宗教、教育、美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是主流趋势。

    2014年03期 v.22;No.7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用文字作画的斯泰因

    陈红;

    本文从"色彩的集大成者"和"诗画同质的实践者"两个方面论述了斯泰因将绘画艺术中的立体主义带入文学创作的创新之举,指出斯泰因的创新必将继续影响文学的发展。

    2014年03期 v.22;No.75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在解构中重建和谐的曙光——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牛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及人类的生存困境。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凸显了小说中人与自然、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及贵族与矿工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并探讨了劳伦斯对这些对立关系的解构。显然,劳伦斯试图以重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来实现所有二元对立关系之间的平衡,这一思想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小说所蕴含的作者对工业时代的女性、自然以及处于同样弱势地位的劳工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及其试图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和谐关系的前瞻性意识,至今仍富有现实意义。

    2014年03期 v.22;No.7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翻译研究

  • 从道安与奥利金的文献研究看中西翻译理论的萌芽

    蒋哲杰;

    文献研究是学术的根本,它与三、四世纪中西翻译研究的关联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时的僧侣道安与奥利金出于宗教解经目的对经本开展了切实的收集整理与校勘工作,并做了初步的文本对比研究。经本实际就是译本,他们的工作既使原本的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又转用于翻译,成为重译的指引与译法优化的参考,从而促成真正的"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出现。因此,两人的文献研究可以视为中西译论的萌芽。

    2014年03期 v.22;No.7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笔译教学新思维

    杨文革;贾一诚;

    本文旨在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翻译教学新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翻译实务能力。功能翻译理论不再把翻译局限于语言学或是文学的层面,是一种更具操作性的模式:从翻译功能出发,明确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培养翻译职业意识;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分析理解原文,并把分析结果与翻译纲要进行比对得出翻译策略,从而建立与文本类型相适应的翻译思维模式和基于功能视角的翻译评价体系,超越单一的"等值"标准。

    2014年03期 v.22;No.75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论本雅明的翻译观——以卫礼贤对“道”的译解为例

    徐若楠;王建斌;

    本文旨在探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翻译观之于今天翻译学的意义。首先,对本雅明的翻译观进行阐述,着重论述他特有的动态的、前瞻的视角,进而探讨他主张"词译"理论的深层依据,并提出他对翻译目的及性质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对老子之"道"的译解为例,深入分析翻译如何从字词入手,揭示语言之间在表意方式上的互补,最终促成众语言走向完满的纯语言,以此说明本雅明翻译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2014年03期 v.22;No.75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在传统与新论的阈际——唐君毅《爱情之福音》一书的伪译性研究

    刘敬国;

    《爱情之福音》是著名哲学家唐君毅于20世纪40年代以翻译名义出版的一部著作。论文通过详细考察唐君毅先生的学术思想特色及《爱情之福音》一书的内容和写作风格,论证该书为唐君毅先生的原创而非翻译。论文接下来讨论了唐君毅先生之所以选择翻译的方式出版该书,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儒家思想传统的维护及对作品接受效果的考虑。

    2014年03期 v.22;No.75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国际会展指南误译评析——以《欧亚经济论坛会议手册》译文为例

    安新奎;

    会展指南是一种以表达信息为主的文本,旨在向参会者提供会展的内容、服务项目、参与方式和参与规则等方面的信息。翻译时只有规避在正字法、语义、语用、语法、语体等层面的错误,才能确保译文转达信息准确无误、行文得体顺理、交际效果与原文等同。

    2014年03期 v.22;No.75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 《外语教学》

    <正>主编:户思社副主编:魏在江(常务)王和平《外语教学》(双月刊)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系中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第二、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繁荣学术、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为己任,主要有语言学、翻译理论、外国文学、外语教学、新书评介等栏目。本刊现为112页,大16开本,每期定价为15元,全年90元。本刊逢单月10日出版,全国各地邮局征订发行,邮发代号52-

    2014年03期 v.22;No.75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本刊郑重声明

    <正>近来,我们陆续接到了许多作者来电,说收到我刊电子邮箱组稿的通知。为此,我们郑重声明,我刊从来没有发布过这样的信息。不法分子盗用我刊名义组稿,他们用的邮箱是xisuxb@126.com,而我刊的邮箱是xisuxb@163.com,请广大作者特别小心,切勿上当。如果接到类似用稿的电话或邮件的用稿通知,请务必致电我刊电话:029-85309400核实确定。我们再次强调,

    2014年03期 v.22;No.75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欢迎订阅《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正>主编:郝瑜副主编:魏在江(常务)《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季刊)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系我国外语类重要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外语为主,主要有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汉外对比、语言哲学、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外语教育、语言文化等栏目。本刊现为128页,大16开本,每期定价为15元,全年60元。本刊逢每季度末月6日出版,全国各地邮局征订发行,邮发代号

    2014年03期 v.22;No.75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