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志刚;尤梦娜;
基于主格参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章提出二语功能语类T的特征组合假设:体特征成为二语T的必选型可解读特征,人称/EPP特征是二语T的必选型不可解读形式特征,具有可辨识证据和母语参照的时态特征是二语T的可解读特征,具有可选性但缺乏母语和二语证据的数特征属于不可解读特征,在二语T中未被表征。该假设得到近期最简方案和二语可解读性假说的支持,可解释目前语素研究中最明显的中介语事实:主格、时态和一致形式的二语习得呈现显著的递增难度。
2013年03期 v.21;No.71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李华兵;
本文首先对多模态进行了简要的阐释,接着指出多模态研究的常用方法: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SF-MDA)以及多模态互动分析方法。而SF-MDA研究方法中,元功能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文章随后对多模态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梳理:和声音相关的研究、和动作相关的研究、图文关系的研究以及多模态识读的研究等。综上所述,对多模态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阐明有利于多模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013年03期 v.21;No.7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代树兰;
"超越句子的语言"、"运用中的语言",以及"话语即社会实践"是"话语"界定中影响较大,也是争论较多的几个。而从社会、文化、哲学、文学等角度对话语的界定又展示、预示了话语分析取向的多样性。话语分析关注话语、参与者和交际情景,注重交流过程;在现代社会,随着多媒体交流技术的普及,还需要进行跨媒体,多模态的探讨;目前,话语结构的研究及其成果构成了话语分析的主要方面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而对话语的功能、目的、权势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已纳入诸多学者的视野。结构与功能、单模态与多模态的结合是今后话语分析发展的趋势。
2013年03期 v.21;No.7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许明武;白振洋;
本文以《时代周刊》(Times)中的60篇科技英语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转述动词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总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转述动词在科技语篇中的具体语用功能:感召功能、语用缓和功能、命题表态功能以及编码—解码经济性功能,以帮助读者了解科技语篇隐藏的报道者的真正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撰写科技报道。
2013年03期 v.21;No.71 31-3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胡连影;
本文阐述了在《意义文本》模式深层句法层中,拆分型句子结构——情景名词X+Func1(X)的语义和句法上的构成特点,以及这种结构与表示相应情景的全义动词之间的同义转换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式的构成,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可能对这种转换产生影响的制约因素。
2013年03期 v.21;No.71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朱炜;
戏剧主义的五位一体理论是研究人类话语行为的理论。本文试图在五位一体理论下重新审视隐喻,结合态度表达机制,分析隐喻的话语行为动机。隐喻在互为主体性的频谱上利用主客观的潜势转换并起伏变化以求导向的调控,实现主体间"同一"和"同体"。
2013年03期 v.21;No.71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杨静;
本文提出路源假说:认为延展类虚拟位移(coextension fictive motion)的体验基础是基于人和"路"的互动,它是人在思考"路"的基本情况时联想自己在路上进行虚拟位移产生的,这体现了联想(association)的认知能力。延展类虚拟位移的功能是运用动态的句式来建构射体(trajector)和路标(landmark)的静态空间关系。该假设最后被运用于解释真实位移和虚拟位移在句法和语义上的不对称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假设的合理性。
2013年03期 v.21;No.71 44-4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方秀才;
本文基于中国大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WECCL 2.0和英语本族语者作文语料库LOCNESS,用对比中介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EFL学习者"ing-小句"的"非限定用法"使用特征。首先,对两个语料库的检索发现学习者"过少使用"这一用法;其次,为了弄清差异所在,检索出两个库中高频的五个V-ing形式:"living,speaking,being,having,making",对其"非限定用法"按语法功能分类手工标注,统计分析发现:学习者过多使用它们作主语和立场状语,过少使用它们作宾语和补语,在定语和其他状语等语法功能上无显著差异;最后,文章结合语境和母语迁移分析差异原因,并探讨了研究对于英语写作和语法教学的启示。
2013年03期 v.21;No.71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齐荣军;胡玮;毛世花;代尊峰;
挑选中国学生最常用、记忆效果最好的词汇记忆策略,然后利用这些策略为每个大学英语难词寻找一个适当的、有趣的记忆方法,再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期内能记住大量英语生词。同时,借助良好的记忆效果以及记忆方法的趣味性,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利用这些策略记忆生词的习惯,使词汇记忆实现"易化"的目标,从而构建出一套"词汇记忆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词汇记忆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记忆效果好、趣味性强,教学实验及之后的调查问卷证实了这一点。
2013年03期 v.21;No.71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王斌宏;周华;
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第二语言学习中英语口语流利性的定义和研究,之后主要介绍了北美某知名大学用Praat软件为工具进行的英语口语流利性时间参数分析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实验样本有61人,其中50人为参加口语测试后中国留学生不同分数段内的随机样本,3分组有18人、4分组有17人、5分组有15人;6分组有11人,他们都是以英语为母语人士。本文主要对比和比较各组的口语流利性有关参数如沉默时间、有声停顿时间、话语时间、语速、发音时间比等的描绘性统计数据,阐释了有关数据间差异的含义,进而讨论了中国学生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在教学中口语长期处于附属地位,中国学生对英语口语的认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开设英语口语课程、培养学生口语认知能力和重视语音教学等建议。
2013年03期 v.21;No.7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凃朝莲;
该文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积极和消极两种情感因素的特征状况,研究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发现积极情感因素中的祖国意识、师生关系、自尊心、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学习兴趣;消极情感因素中害怕任务太难的焦虑、害怕犯错被批评的焦虑以及担心表达能力、担心犯错而不敢参加语言活动的抑制心理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在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对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了解、害怕犯错误被批评和因问题太难而紧张的焦虑对成绩的影响力下降。
2013年03期 v.21;No.71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梁砾文;
外语教育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在"场域"理论的框架内,为文化提供了一个冲突的视角,对当前诸多教育不公现象,有一定的解析力。外语教育规划,本身作为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的一部分,要逐渐趋于公平,需要确定"普及型的外语教育体系"以及"精英型的外语教育体系"的疆界;需要保证外语教育规划公平的制定和运作机制;更需要外语界的知识分子站在社会公平的立场,参与外语教育规划的过程,直接推动外语政策规划的社会公平。
2013年03期 v.21;No.71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张晓敏;
为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本研究采用李克特问卷对某独立学院的331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各动机类型所占的比重不同,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动机最强,出国动机最弱。本研究还发现,男女生在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上存在差异。该调查结果对独立学院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2013年03期 v.21;No.71 70-7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武晨;
本文通过对中国德语专业大学生句型习得过程的实例分析,验证了二语习得中语法习得有其内在规律性。通过与意大利和瑞士相关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中国学生对倒装句的习得虽然同样存在困难,但其习得难点却不尽相同。本文还试图分析了中国学生的习得策略,即利用母语或英语语序实现德语句子的表达,或将已掌握的规则普遍化。
2013年03期 v.21;No.7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魏全凤;
根据埃罗·塔拉斯蒂的存在符号学理论,主体携带符号经过否定和肯定的运动过程,达到超越。主体的存在轨迹在华裔写作中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当中国人离开中国文化时,他们开始经历主体与客体的断裂,但同时也带来多种连接的可能性。华裔写作的存在轨迹描述如下:1)主体运动,到达目标文化域,并与之融合。2)主体被目标文化域拒绝,返回原文化域。3)主体被两种文化域拒绝,继续在空中飘浮。4)主体被两种文化域拒绝,形成华裔文化域。5)主体被两种文化接受,自由地在其中旅行。在这一存在旅程中,文化扮演了他者的角色,而主体必须面对文化并穿透文化,这体现了主体的动能模态性。同时华裔主体的存在努力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反思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3年03期 v.21;No.71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李靖;
身处后殖民运动的语境之中,不少学者从非洲土著的身体异化入手,将《黑暗的心》的殖民情结挖掘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情理之中的误读。由于对小说细节的忽略,学界习惯于抽象地给康拉德加上殖民主义者的名号。本文旨在廓清,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康拉德不但对土著的身体进行了去人类化描写,还对白人的身体进行了同样的处理。对土著的去人类化描写,几乎都发生在白人征服土著的场景中,可见,康拉德借此表达他对非洲贸易的态度。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可以发现,用"殖民主义"的标签分析身体异化并不妥当,"进步"话语才是导致身体异化的真实动因。《黑暗的心》暗示的文化命题,是对"进步"话语的焦虑。
2013年03期 v.21;No.71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王秀文;
作为20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艾瑞斯·默多克吸引着各国学者对她及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我国学者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默多克及其作品进行译介与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使国内学者了解我国默多克及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现状进而帮助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好的创新,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对30年来的译介作品、介绍性论文和研究性论文进行多方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国内默多克译介与研究整体发展经历了了解期、接受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但是由于关注度的差异使得起步较早的译介发展仍处于萌芽期,其表现为汉译本和介绍性文章数量的有限性及介绍性文章涉及信息的单一性。而默多克研究则进入快速发展期,其表现为发文量迅速增长、核心期刊与核心研究者的出现且研究范围与主题的丰富;但是相关研究在文章质量、核心研究者来源与关注持续度等方面需要进行持续性关注。
2013年03期 v.21;No.71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何卫华;
在雷蒙·威廉斯看来,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强调社会之中的政治和经济维度,而没有赋予文化维度以足够的重视。为重振其时已走入低谷的社会主义事业,威廉斯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将其视为自己政治筹划的"希望的资源"。带着这一政治使命感,威廉斯不仅重新检视了英国经典文学文本,并且高度评价了正蓬勃发展的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形式。正是由于他对电视和电影等全新大众传播形式所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他一跃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英国文化研究事业的开创者。时下,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播散的知识形式,本文将在集中论述威廉斯文化研究实践特征的基础之上,针对当下中国文化研究事业所遭到的种种批评,揭示威廉斯对重构文化研究话语的启示意义。
2013年03期 v.21;No.7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于双雁;
后现实主义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形成于20世纪下半期,于今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生成的,但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虽然后现实主义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气息,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这种后现代气息并不代表着它一味追随后现代主义艺术哲学流派,奉后现代主义为圭臬。后现实主义文学能够接受后现代主义的世界本来状态的认知,但后现实主义文学并没有把后现代主义当作自己的价值取向。后现实主义并没有放弃审美传统内的批判精神与意义追寻。
2013年03期 v.21;No.7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刘永杰;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最著名的心理探索剧。剧中的主人公尼娜疯狂地控制了她周围的多位男性,但他们最终纷纷离她而去。尼娜的疯狂行为是其女性内在价值的张扬、精神生态失衡的创伤记忆和对男性神话的疯狂解构。但剧本的悲剧性结尾表明:女性要走出精神困境,就要在坚持女性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与男性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爱的关系。
2013年03期 v.21;No.7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徐艳萍;
玛丽·锡德尼,彭布罗克伯爵夫人,是英国第一个赢得广泛赞誉的女作家。她是菲利普·锡德尼的妹妹,是她在哥哥去世后不遗余力地推崇和宣扬使她的哥哥成为了骑士时代的传奇人物(兼优秀作家)。她和哥哥锡德尼共同创作的《锡德尼诗篇》被约翰·戴维斯爵士称作"艺术和文雅之作"(Hannay 1990:193),成为英语敬献诗的典范,影响了后来的诸如约翰·邓恩、乔治·赫伯、约翰·弥尔顿等的诗歌创作。玛丽·锡德尼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版戏剧的女性,也是最早在戏剧中使用无韵诗的作家之一。通过文学翻译,玛丽·锡德尼引进了欧洲大陆的悲剧创作模式,为莎士比亚的一些戏剧铺平了道路。她集诗人、翻译家和赞助人于一身,被威廉·布朗称为"一切诗章之源"。
2013年03期 v.21;No.71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袁卓喜;
在考察辜氏儒经翻译的深层次动机与其翻译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劝服理论视角对辜氏儒经翻译进行修辞解读,认为辜氏翻译儒经深受当时的文化及政治使命的驱使,其儒经翻译实际上是借翻译发声的劝服行为,以成功说服为翻译的终极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2013年03期 v.21;No.71 108-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熊宣东;
在漫长的佛经翻译活动中,译经僧对翻译内容的选择、对翻译策略及其翻译方法的确定都有其具体而现实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目的。为了实现这些具体而鲜活的目的,译人或重"文"轻"质",或轻"文"重"质",或"文质兼半",或覆薄临深而斤斤于"失本",或简繁理秽而大刀阔斧,或"合经"或"抄撮",可谓用心良苦。我们完全可以说,浩瀚的佛经翻译史就是一部充满了种种"目的决定手段"案例的漫长历史画卷。
2013年03期 v.21;No.71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韩红建;蒋跃;
本文从全球化语境下的对外文化传播视阈,解读和评析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的翻译,旨在从一种"现时"的视角探析这一历史的译本,指出赛译《水浒传》履行了其对外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是一部成功的译作。另外,本文提出文学翻译批评应从多维度和多视角构建动态、全面、更立体化和多元化的评估标准。
2013年03期 v.21;No.71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王同军;
法规类公示语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定、决定、决议、提案、议案、法令、决策、命令等,相关英文词汇有LAW(ACT),CODE,ORDINANCE,SECTION,REGULATION,RULE,PROVISION,PROPOSITION,RESOLUTION等。本文借鉴美国典型法规类公示语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如何从文化语用的角度进行翻译转换。
2013年03期 v.21;No.71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王传英;石丹丹;
翻译语境化是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在翻译实践中发展为各类劣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高阶思维能力。翻译语境化所延续的解读→重塑→反思的实践路径折射的就是译者职业能力发展的轨迹。以学习者为中心、自省式语境化译者训练为职业译者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2013年03期 v.21;No.71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