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可;卢卫中;
人体隐喻化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足"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本文基于英汉语料,对英汉"足"隐喻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两种语言中"足"用法在隐喻构建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二者隐喻映射的共性大于个性,这印证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上感知和思维的共通性。
2013年01期 v.21;No.6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张可;卢卫中;
人体隐喻化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足"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本文基于英汉语料,对英汉"足"隐喻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两种语言中"足"用法在隐喻构建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二者隐喻映射的共性大于个性,这印证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上感知和思维的共通性。
2013年01期 v.21;No.6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于秀金;
体强制与情状迁移是语境驱动的语义组合与调整,基于情状时间E、参照时间R及说话时间S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英汉时间状语或汉语时量补语及进行体所触发的体强制,本质上是参照时间对动词或动宾结构的内在情状时间进行强制而导致的情状迁移,英汉时间状语或汉语时量补语充任了参照时间。体强制与情状迁移具有同构和因果关系,动词或动宾结构的内在情状时间到现实情状时间的迁移是空间上情状迁移的充分条件。体强制的语义整合过程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可从时间语义上加以形式刻画。
2013年01期 v.21;No.69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于秀金;
体强制与情状迁移是语境驱动的语义组合与调整,基于情状时间E、参照时间R及说话时间S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英汉时间状语或汉语时量补语及进行体所触发的体强制,本质上是参照时间对动词或动宾结构的内在情状时间进行强制而导致的情状迁移,英汉时间状语或汉语时量补语充任了参照时间。体强制与情状迁移具有同构和因果关系,动词或动宾结构的内在情状时间到现实情状时间的迁移是空间上情状迁移的充分条件。体强制的语义整合过程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可从时间语义上加以形式刻画。
2013年01期 v.21;No.69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丁志斌;
英汉语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英汉声韵特征迥异。英语句子多以动词作为核心,句式主次结构分明,声韵特征融于一种关系协调、形式严谨、语义明确的语言结构之中。汉语句子通过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串联,脉络结构相对灵活,以对称、排列、错落以及语句的扬抑等方式表达意境,在声韵的表现上更具灵活性。
2013年01期 v.21;No.69 11-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丁志斌;
英汉语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英汉声韵特征迥异。英语句子多以动词作为核心,句式主次结构分明,声韵特征融于一种关系协调、形式严谨、语义明确的语言结构之中。汉语句子通过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串联,脉络结构相对灵活,以对称、排列、错落以及语句的扬抑等方式表达意境,在声韵的表现上更具灵活性。
2013年01期 v.21;No.69 11-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陈兵;
随着宗教传播和殖民入侵,梵语、法语和英语先后进入柬埔寨并影响不同时期的柬埔寨语言国情。在描述层面上,本文详细描述这三种主要外语入柬后的传播;在理论层面上,本文基于个案研究评价三种主要外语对于柬埔寨国语——高棉语以及对柬埔寨各时期语言政策的影响。
2013年01期 v.21;No.6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陈兵;
随着宗教传播和殖民入侵,梵语、法语和英语先后进入柬埔寨并影响不同时期的柬埔寨语言国情。在描述层面上,本文详细描述这三种主要外语入柬后的传播;在理论层面上,本文基于个案研究评价三种主要外语对于柬埔寨国语——高棉语以及对柬埔寨各时期语言政策的影响。
2013年01期 v.21;No.6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 姜晖;王强;
约翰·霍兰提出的复杂系统理论(CAS)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CAS理论,语言是一个由认知、文化和使用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对语言复杂系统的阐述,从社会互动、语法动态性和语言习得三方面探讨语言动态、复杂和非线性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首先,社会互动和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起源和进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语法不是先天规则的系统,而是在使用中动态形成的,语言单位不是由各个独立的单位构成,而是以整体形式涌现。最后,语言的习得遵循着在使用中习得的动态和适应性规律,具有一定的自治性。
2013年01期 v.21;No.6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姜晖;王强;
约翰·霍兰提出的复杂系统理论(CAS)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CAS理论,语言是一个由认知、文化和使用三者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对语言复杂系统的阐述,从社会互动、语法动态性和语言习得三方面探讨语言动态、复杂和非线性的发展过程。本文认为,首先,社会互动和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起源和进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语法不是先天规则的系统,而是在使用中动态形成的,语言单位不是由各个独立的单位构成,而是以整体形式涌现。最后,语言的习得遵循着在使用中习得的动态和适应性规律,具有一定的自治性。
2013年01期 v.21;No.69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 王汐;杨炳钧;
语言复杂性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研究热点,集中于对补偿假说、皮钦语与克里奥尔语及语言复杂性各个层面的局部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语言复杂性研究的发展脉络,然后从语言复杂性的定义、系统、焦点问题等方面对语言复杂性研究进行综述并适当评价,最后展望了语言复杂性研究的前景,强调语言接触与演变对语言复杂性的影响,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及突破口。
2013年01期 v.21;No.69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 王汐;杨炳钧;
语言复杂性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研究热点,集中于对补偿假说、皮钦语与克里奥尔语及语言复杂性各个层面的局部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语言复杂性研究的发展脉络,然后从语言复杂性的定义、系统、焦点问题等方面对语言复杂性研究进行综述并适当评价,最后展望了语言复杂性研究的前景,强调语言接触与演变对语言复杂性的影响,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及突破口。
2013年01期 v.21;No.69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 曾如刚;彭志斌;
认知参照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仿拟修辞正体现了这种认知能力。仿拟的生成理解机制是:以本体(R)为认知参照点通过心智路径通达仿体(T)。仿拟参照可具体化为语音参照、语义参照和结构参照。按本体和仿体相似(相邻)点的多少,仿拟修辞可分为三参照型仿拟、双参照型仿拟和单参照型仿拟。
2013年01期 v.21;No.69 27-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曾如刚;彭志斌;
认知参照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仿拟修辞正体现了这种认知能力。仿拟的生成理解机制是:以本体(R)为认知参照点通过心智路径通达仿体(T)。仿拟参照可具体化为语音参照、语义参照和结构参照。按本体和仿体相似(相邻)点的多少,仿拟修辞可分为三参照型仿拟、双参照型仿拟和单参照型仿拟。
2013年01期 v.21;No.69 27-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张卫东;
意义是语言哲学领域讨论的最核心问题之一。罗兰·巴特符号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试图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寻找意义的产生机制,并指出意义产生的无限生成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其语言哲学思想反映了他"怀疑主义理性思辨"的立论取向和对"存在主义"、认识论的反拨,也跳出了德国形而上学的樊囿,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新尼采主义"倾向。
2013年01期 v.21;No.69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张卫东;
意义是语言哲学领域讨论的最核心问题之一。罗兰·巴特符号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试图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寻找意义的产生机制,并指出意义产生的无限生成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其语言哲学思想反映了他"怀疑主义理性思辨"的立论取向和对"存在主义"、认识论的反拨,也跳出了德国形而上学的樊囿,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新尼采主义"倾向。
2013年01期 v.21;No.69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蔡激浪;
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意义理论中的指称论还是指称理论都认为外在世界中存在着语言所表达的对应物,即指称,属于语义外在论的范畴。乔姆斯基持语义内在论观点,他认为语义先于语词,自然语言与思维或许没有弗雷格、皮尔士、塔斯基、卡尔纳普以及当代语义外在论哲学家普特南、克里普克等人所谈意义上的指称。人类在使用语言谈论事物的时候并非在谈论独立于思维的对象。经验与解释的世界是由人类丰富的辨别力(cognoscitive power)来构建的。乔姆斯基的语言指称观解决了西方语言哲学争论了一百多年的一些悖论问题,如迈农悖论、同一律与排中律等问题,给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
2013年01期 v.21;No.6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蔡激浪;
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一直是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意义理论中的指称论还是指称理论都认为外在世界中存在着语言所表达的对应物,即指称,属于语义外在论的范畴。乔姆斯基持语义内在论观点,他认为语义先于语词,自然语言与思维或许没有弗雷格、皮尔士、塔斯基、卡尔纳普以及当代语义外在论哲学家普特南、克里普克等人所谈意义上的指称。人类在使用语言谈论事物的时候并非在谈论独立于思维的对象。经验与解释的世界是由人类丰富的辨别力(cognoscitive power)来构建的。乔姆斯基的语言指称观解决了西方语言哲学争论了一百多年的一些悖论问题,如迈农悖论、同一律与排中律等问题,给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
2013年01期 v.21;No.6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 郭淑婉;
语境论认为字面意义往往无法充分决定句子的真值条件命题,提出语用充实对于命题的形成不可或缺,语义最小论则质疑语用充实的合理性,称其未受适当制约。作为语境论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关联理论强调关联期待对于语用充实的制约作用,然而关联期待亟需细化,以期更好地揭示制约过程的本质。法律翻译文本反映了译者的语用充实行为及其制约因素,该语境下的关联期待可细化为对于说话人意图、语言形式以及百科信息的三重期待。
2013年01期 v.21;No.69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郭淑婉;
语境论认为字面意义往往无法充分决定句子的真值条件命题,提出语用充实对于命题的形成不可或缺,语义最小论则质疑语用充实的合理性,称其未受适当制约。作为语境论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关联理论强调关联期待对于语用充实的制约作用,然而关联期待亟需细化,以期更好地揭示制约过程的本质。法律翻译文本反映了译者的语用充实行为及其制约因素,该语境下的关联期待可细化为对于说话人意图、语言形式以及百科信息的三重期待。
2013年01期 v.21;No.69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 李运河;
心理空间理论阐述了意义构建过程中话语信息的心理空间关系,交际主体双方心理空间语义项的不对称导致话语误解,心理空间原理用于构建命题意义、指称意义和会话含意三类误解的心理空间机制,从认知论角度为话语交际失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2013年01期 v.21;No.69 43-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 李运河;
心理空间理论阐述了意义构建过程中话语信息的心理空间关系,交际主体双方心理空间语义项的不对称导致话语误解,心理空间原理用于构建命题意义、指称意义和会话含意三类误解的心理空间机制,从认知论角度为话语交际失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2013年01期 v.21;No.69 43-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 陈道明;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范畴中各个成员在典型性方面的级别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模因与其表现型传播效果来说,照样存在着很典型的模因传播和很牵强的模因传播的例子,同时也存在着范畴间的模糊边界:典型的模因传播应该是模因基因型,因为模因基因型传播了同样的内容和思维模式,而模因表现型则处于模因传播和非模因传播的边界,有些甚至根本算不上模因传播。
2013年01期 v.21;No.6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陈道明;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范畴中各个成员在典型性方面的级别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模因与其表现型传播效果来说,照样存在着很典型的模因传播和很牵强的模因传播的例子,同时也存在着范畴间的模糊边界:典型的模因传播应该是模因基因型,因为模因基因型传播了同样的内容和思维模式,而模因表现型则处于模因传播和非模因传播的边界,有些甚至根本算不上模因传播。
2013年01期 v.21;No.6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魏晓莉;任育新;史顺良;
以国际期刊文章中重述话语的使用为参照,本研究对比考察了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其学术写作中对重述话语各种语用功能的习得。研究表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重述话语的语用功能从整体上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在各种具体功能的运用上以及由各个重述标记语引入的重述话语的不同语用功能上都与国际期刊文章的作者存在一定差异,存在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尚不能娴熟地使用话语重述这种语用策略,缺乏语用修辞意识和语体意识。
2013年01期 v.21;No.69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魏晓莉;任育新;史顺良;
以国际期刊文章中重述话语的使用为参照,本研究对比考察了中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其学术写作中对重述话语各种语用功能的习得。研究表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重述话语的语用功能从整体上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在各种具体功能的运用上以及由各个重述标记语引入的重述话语的不同语用功能上都与国际期刊文章的作者存在一定差异,存在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尚不能娴熟地使用话语重述这种语用策略,缺乏语用修辞意识和语体意识。
2013年01期 v.21;No.69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崔维霞;王均松;
学科专业语料库是依据某一学科或专业而建立的独具特色的专门用途语料库,其在专业词表制定、专科词典编纂以及机辅翻译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近年来,国内学科专业语料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总体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滞后、资源难以共享等。随着大型通用语料库建设速度放缓,规模较小的学科专业语料库将是未来语料库语言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2013年01期 v.21;No.6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崔维霞;王均松;
学科专业语料库是依据某一学科或专业而建立的独具特色的专门用途语料库,其在专业词表制定、专科词典编纂以及机辅翻译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近年来,国内学科专业语料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总体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滞后、资源难以共享等。随着大型通用语料库建设速度放缓,规模较小的学科专业语料库将是未来语料库语言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2013年01期 v.21;No.6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柴省三;
不同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语言谱系结构和类型分类的基础。本研究运用多元等级聚类分析法,以欧洲16种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和乌拉尔语系语言的词汇同构(isomorphism)为基础,对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爱沙尼亚语、波兰语、捷克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结构相似关系进行了实证分类。研究结果与传统的特征比较法对语言进行的分类结构完全一致。
2013年01期 v.21;No.6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柴省三;
不同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语言谱系结构和类型分类的基础。本研究运用多元等级聚类分析法,以欧洲16种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和乌拉尔语系语言的词汇同构(isomorphism)为基础,对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爱沙尼亚语、波兰语、捷克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结构相似关系进行了实证分类。研究结果与传统的特征比较法对语言进行的分类结构完全一致。
2013年01期 v.21;No.6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朱海燕;
空间和时间一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和语言学范畴,很多领域都对此有所研究。对时空认知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里最活跃的领域。但目前在国内外对以汉语为母语者时空认知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两组实验试挖掘出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时空认知上的心理现实性特点。实验1证明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时空认知时的映射偏好为"物体/时间在动"映射模式。但在目标空间题中该映射偏好模式不起作用,说明在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时间认知的心理现实性上会潜意识地把自己面向的方向理解为"前方",而不会使用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两种时空认知模式。实验2证明以汉语为母语者尽管在测试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映射模式,但对于同一时间目标题人们总是倾向选用"时间在动"映射模式,不会对类似时间问题产生歧义的理解,这一点有悖于Boroditsky的研究结论。但是以汉语为母语者时空认知的心理现实性上的表现与其时空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将会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值得进一步探讨。
2013年01期 v.21;No.6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 朱海燕;
空间和时间一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和语言学范畴,很多领域都对此有所研究。对时空认知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里最活跃的领域。但目前在国内外对以汉语为母语者时空认知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两组实验试挖掘出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时空认知上的心理现实性特点。实验1证明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时空认知时的映射偏好为"物体/时间在动"映射模式。但在目标空间题中该映射偏好模式不起作用,说明在以汉语为母语者在时间认知的心理现实性上会潜意识地把自己面向的方向理解为"前方",而不会使用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两种时空认知模式。实验2证明以汉语为母语者尽管在测试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映射模式,但对于同一时间目标题人们总是倾向选用"时间在动"映射模式,不会对类似时间问题产生歧义的理解,这一点有悖于Boroditsky的研究结论。但是以汉语为母语者时空认知的心理现实性上的表现与其时空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将会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新方向,值得进一步探讨。
2013年01期 v.21;No.6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 周福娟;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这种转喻研究从认知角度对传统空间邻近性转喻观研究进行了拓展。但在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邻近性转喻观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原型理论视角对转喻的空间邻近性转喻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3年01期 v.21;No.69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周福娟;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这种转喻研究从认知角度对传统空间邻近性转喻观研究进行了拓展。但在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邻近性转喻观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原型理论视角对转喻的空间邻近性转喻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3年01期 v.21;No.69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刘国兵;
情态在交际中反映了说话人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其意义具有自身的复杂性。认知语言学从全新的视角去解释情态意义,把情态这一语言现象看作是现实世界在人类大脑中的映射。认知语言学家反对在教学中孤立地描述和罗列情态动词的各种意义及句法作用,主张基于认知理论在不同情态意义之间建立联系。本文主要阐述认知理论对情态意义的阐释方法,并从动态演变模式、情态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两个方面探讨了认知理论在情态动词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013年01期 v.21;No.69 74-7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 刘国兵;
情态在交际中反映了说话人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其意义具有自身的复杂性。认知语言学从全新的视角去解释情态意义,把情态这一语言现象看作是现实世界在人类大脑中的映射。认知语言学家反对在教学中孤立地描述和罗列情态动词的各种意义及句法作用,主张基于认知理论在不同情态意义之间建立联系。本文主要阐述认知理论对情态意义的阐释方法,并从动态演变模式、情态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两个方面探讨了认知理论在情态动词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013年01期 v.21;No.69 74-7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 章木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学习和课堂面授学习三个模块,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对教师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01期 v.21;No.69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章木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学习和课堂面授学习三个模块,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对教师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01期 v.21;No.69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卫朝霞;陈向京;白永权;李莹;
以学校的师生和所用的教材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5个维度探讨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听说测试对大学英语听说教与学和教材编写的反拨效应。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和深度访谈的内容表明:网考听说测试对大学英语听说教与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反拨作用;对教材编写的反拨作用比较复杂。
2013年01期 v.21;No.6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卫朝霞;陈向京;白永权;李莹;
以学校的师生和所用的教材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5个维度探讨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听说测试对大学英语听说教与学和教材编写的反拨效应。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和深度访谈的内容表明:网考听说测试对大学英语听说教与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反拨作用;对教材编写的反拨作用比较复杂。
2013年01期 v.21;No.6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吴丽林;赵如梦;
本研究对一位优秀语言学习者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进行构建,采用建构主义探究循环设计模式,运用质性研究的个案跟踪调查法,通过课堂观察、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并探讨该个案在这四类模式中的具体表现及学习成效。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型与自主型学习模式,交互协作型及探究型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延伸及情感态度的调动;同时,也存在着操作技能要求高、普及推广待提高等问题。
2013年01期 v.21;No.69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 吴丽林;赵如梦;
本研究对一位优秀语言学习者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进行构建,采用建构主义探究循环设计模式,运用质性研究的个案跟踪调查法,通过课堂观察、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并探讨该个案在这四类模式中的具体表现及学习成效。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型与自主型学习模式,交互协作型及探究型学习模式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延伸及情感态度的调动;同时,也存在着操作技能要求高、普及推广待提高等问题。
2013年01期 v.21;No.69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 何建军;
《再赴民都洛岛》以大冈升平在民都洛岛的行程为中心,记录了他菲律宾之行的见闻和感想,把民都洛岛的今昔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冈在游览战场遗址时,回顾了他和战友在那里度过的战争岁月,揭示了菲律宾遭受的战争创伤,对战争进行了反思。
2013年01期 v.21;No.6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 何建军;
《再赴民都洛岛》以大冈升平在民都洛岛的行程为中心,记录了他菲律宾之行的见闻和感想,把民都洛岛的今昔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冈在游览战场遗址时,回顾了他和战友在那里度过的战争岁月,揭示了菲律宾遭受的战争创伤,对战争进行了反思。
2013年01期 v.21;No.6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 庞好农;
理查德·赖特在短篇小说《住在地下的人》里从自我防御机制、情结和阴影三个方面描写了现代人在社会危机中可能采取的自我保护方式,这些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措施的原始动机来源于心中的"恶"。赖特的人性善恶观与其世界观、政治观、美学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赖特的性恶书写是既具有本体论又具有认识论色彩的一种文学现象,折射出赖特主题意识和审美理念的独特性。这个短篇小说所展现的人性之恶,通过恶的撕裂和毁灭使人的灵魂得到凤凰涅槃式的净化和升华,彰显赖特之性恶书写的美学价值和伦理寄寓。
2013年01期 v.21;No.69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庞好农;
理查德·赖特在短篇小说《住在地下的人》里从自我防御机制、情结和阴影三个方面描写了现代人在社会危机中可能采取的自我保护方式,这些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措施的原始动机来源于心中的"恶"。赖特的人性善恶观与其世界观、政治观、美学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赖特的性恶书写是既具有本体论又具有认识论色彩的一种文学现象,折射出赖特主题意识和审美理念的独特性。这个短篇小说所展现的人性之恶,通过恶的撕裂和毁灭使人的灵魂得到凤凰涅槃式的净化和升华,彰显赖特之性恶书写的美学价值和伦理寄寓。
2013年01期 v.21;No.69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唐雪梅;马吉德;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当代世界知名小说家,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金字塔"。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对自己祖国——埃及命运与前途的担忧,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民呼唤社会变革的心声。小说《始与末》是马哈福兹于1947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在该部小说中,作者以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运用阿拉伯语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结构展示了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彰显了埃及社会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和追求一个自由、解放、没有奴役、剥削和压迫的公正社会的渴望。
2013年01期 v.21;No.6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0K] - 唐雪梅;马吉德;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当代世界知名小说家,被誉为阿拉伯小说史上的"金字塔"。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对自己祖国——埃及命运与前途的担忧,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民呼唤社会变革的心声。小说《始与末》是马哈福兹于1947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在该部小说中,作者以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运用阿拉伯语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结构展示了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彰显了埃及社会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和追求一个自由、解放、没有奴役、剥削和压迫的公正社会的渴望。
2013年01期 v.21;No.6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0K]
- 崔涛涛;
本文对莫言在德国的译介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并从文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德国文学批评界对译作的评论,借此探析莫言作品在德国的接受情况。结果表明,莫言既得到德国文学批评界一致认可,也受到该国读者广泛喜爱。莫言沉稳生动的语言表现力和独到的现实主义批判与反思精神使他们敬佩。
2013年01期 v.21;No.6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崔涛涛;
本文对莫言在德国的译介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并从文学批评视角出发,分析德国文学批评界对译作的评论,借此探析莫言作品在德国的接受情况。结果表明,莫言既得到德国文学批评界一致认可,也受到该国读者广泛喜爱。莫言沉稳生动的语言表现力和独到的现实主义批判与反思精神使他们敬佩。
2013年01期 v.21;No.6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 赵巍;
社会学主要从三个方面为其他人文学科提供借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此观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整体体现出鲜明的社会学取向。社会翻译学一方面促进和深化了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暴露三个问题:研究内容日益偏离文本;实证研究方法背离翻译学的人文属性;社会学理论运用在研究实践中的不足。
2013年01期 v.21;No.6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 赵巍;
社会学主要从三个方面为其他人文学科提供借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此观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整体体现出鲜明的社会学取向。社会翻译学一方面促进和深化了翻译研究,另一方面也暴露三个问题:研究内容日益偏离文本;实证研究方法背离翻译学的人文属性;社会学理论运用在研究实践中的不足。
2013年01期 v.21;No.6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 马彩梅;朱益平;
旅游景区公示语是景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字译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本文分析了公示语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论述了陕西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翻译失误,重点介绍了建设陕西省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具体过程和做法,最后指出了该语料库的应用及不足之处,对改进陕西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提升陕西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01期 v.21;No.69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马彩梅;朱益平;
旅游景区公示语是景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字译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本文分析了公示语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论述了陕西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翻译失误,重点介绍了建设陕西省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具体过程和做法,最后指出了该语料库的应用及不足之处,对改进陕西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提升陕西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01期 v.21;No.69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薄振杰;徐莉娜;
本文基于钱钟书先生对"化境"的诠释,从"化"字出发,以英汉词汇、句子层级的翻译为例,进一步阐释"化境"的基本内涵,探索"化境"说现代转型研究的可行路径,旨在将其具体化、可操作化,以凸显"化境"说的实践价值。
2013年01期 v.21;No.69 117-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 薄振杰;徐莉娜;
本文基于钱钟书先生对"化境"的诠释,从"化"字出发,以英汉词汇、句子层级的翻译为例,进一步阐释"化境"的基本内涵,探索"化境"说现代转型研究的可行路径,旨在将其具体化、可操作化,以凸显"化境"说的实践价值。
2013年01期 v.21;No.69 117-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 王友良;贾云鹏;牛东育;
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模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2013年01期 v.21;No.69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 王友良;贾云鹏;牛东育;
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模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2013年01期 v.21;No.69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 刘金龙;
周领顺教授编著的《散文英译过程》一改传统翻译教材的编写模式,向读者展示了散文翻译的基本过程,记录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知所感,为读者深入研究散文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借鉴经验,多方位展示了翻译教材,特别是散文翻译和散文英译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文章对该书作了简要介绍,评析了其鲜明的写作特色,指出了其面世的现实意义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13年01期 v.21;No.69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 刘金龙;
周领顺教授编著的《散文英译过程》一改传统翻译教材的编写模式,向读者展示了散文翻译的基本过程,记录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知所感,为读者深入研究散文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借鉴经验,多方位展示了翻译教材,特别是散文翻译和散文英译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文章对该书作了简要介绍,评析了其鲜明的写作特色,指出了其面世的现实意义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13年01期 v.21;No.69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