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野;李丹;
本文在评价Chomsky学派新语言习得观的基础上论证了构式语法语言习得观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可信性。本文所提出的折中构式主义(CCxG)在将语言习得看作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和人的普遍认知能力的同时,相信语言某些方面的独特性及语言官能的某种天赋性。另外,本文在重视构式学习的逐一性(piecemeal)的同时也强调语法规则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则是通过对所掌握的构式的认知抽象得来的。
2010年02期 v.18;No.58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袁野;李丹;
本文在评价Chomsky学派新语言习得观的基础上论证了构式语法语言习得观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可信性。本文所提出的折中构式主义(CCxG)在将语言习得看作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和人的普遍认知能力的同时,相信语言某些方面的独特性及语言官能的某种天赋性。另外,本文在重视构式学习的逐一性(piecemeal)的同时也强调语法规则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则是通过对所掌握的构式的认知抽象得来的。
2010年02期 v.18;No.58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汪兴富;刘世平;
Goldberg出版的两本关于构式语法的专著引起了语言学界对构式语法研究的热潮。本文通过比较这两本著作探悉Goldberg在构式语法所研究的问题、定义的扩大、构式表征的复杂性、构式理论的实证、结构功能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发现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其2006著作对构式的定义进行了不合理的扩大,包括了从词素到短语之间的多重连续单位;但其主要的成效是较多地建立在心理语言学试验和语料库基础上对语言概括的习得和限制进行试验证明,并基于一些特定句法现象来解释语言概括中构式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从Goldberg的构式发展所表现出的"六化"倾向作一个评述。
2010年02期 v.18;No.5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汪兴富;刘世平;
Goldberg出版的两本关于构式语法的专著引起了语言学界对构式语法研究的热潮。本文通过比较这两本著作探悉Goldberg在构式语法所研究的问题、定义的扩大、构式表征的复杂性、构式理论的实证、结构功能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发现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其2006著作对构式的定义进行了不合理的扩大,包括了从词素到短语之间的多重连续单位;但其主要的成效是较多地建立在心理语言学试验和语料库基础上对语言概括的习得和限制进行试验证明,并基于一些特定句法现象来解释语言概括中构式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从Goldberg的构式发展所表现出的"六化"倾向作一个评述。
2010年02期 v.18;No.5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郭霞;
语言学研究致力于描写和表征语言这一复杂系统。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等理论观点的对立,体现出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不同发展径路。本文对比分析了上述三个流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并以英语中常见的双宾句式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不同的理论研究范式。本文的结论是,语言研究单位是由句式向构式演进的过程,体现为语言学研究从局部向整体,最终实现更为全面的结构性描写这一演化途径。
2010年02期 v.18;No.58 10-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郭霞;
语言学研究致力于描写和表征语言这一复杂系统。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等理论观点的对立,体现出对语言进行结构性描写的不同发展径路。本文对比分析了上述三个流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并以英语中常见的双宾句式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不同的理论研究范式。本文的结论是,语言研究单位是由句式向构式演进的过程,体现为语言学研究从局部向整体,最终实现更为全面的结构性描写这一演化途径。
2010年02期 v.18;No.58 10-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邓云华;刘芬;
语言的构式观揭示了语言的整体性和体验性。语言构式是形式与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既包含语义又包含语用信息,其本质是人类对在客观世界反复经验和体验到的事物事件、事件状态、结构、关系、及情景情境的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其意义必须参照具有丰富百科知识的背景框架才能得以确切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语言构式教学结合学习者对所经历事物、事件的体验与理解,将词汇、句法、语篇及语义和语用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2010年02期 v.18;No.5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邓云华;刘芬;
语言的构式观揭示了语言的整体性和体验性。语言构式是形式与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既包含语义又包含语用信息,其本质是人类对在客观世界反复经验和体验到的事物事件、事件状态、结构、关系、及情景情境的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其意义必须参照具有丰富百科知识的背景框架才能得以确切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语言构式教学结合学习者对所经历事物、事件的体验与理解,将词汇、句法、语篇及语义和语用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2010年02期 v.18;No.5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韩巍;赵晓彬;
雅可布逊在20世纪的诗学研究中曾受到19世纪英国诗人霍普金斯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的启示。雅可布逊在划分诗语和非诗语的界限时试图探寻诗语独具的内在本质,即诗功能的机制。而霍普金斯的一些理论观点恰好为雅可布逊诗学范式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对声音的符号物性、声音与意义的关联、平行概念的拓展,到对等原则的构建、意指功能的开发,都足以说明雅可布逊有效地继承和超越了霍普金斯的诗学研究思想。本文试图从对霍普金斯继承与超越两个方面论述雅可布逊诗学范式的来源。
2010年02期 v.18;No.58 1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韩巍;赵晓彬;
雅可布逊在20世纪的诗学研究中曾受到19世纪英国诗人霍普金斯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的启示。雅可布逊在划分诗语和非诗语的界限时试图探寻诗语独具的内在本质,即诗功能的机制。而霍普金斯的一些理论观点恰好为雅可布逊诗学范式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对声音的符号物性、声音与意义的关联、平行概念的拓展,到对等原则的构建、意指功能的开发,都足以说明雅可布逊有效地继承和超越了霍普金斯的诗学研究思想。本文试图从对霍普金斯继承与超越两个方面论述雅可布逊诗学范式的来源。
2010年02期 v.18;No.58 1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马军;
文章借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的语言哲学观,从形式、功能和意义的角度出发考察英汉语中主要词类的兼类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指出,当语言学家在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类的时候,始终无法做到在各类语言范畴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连续统,模糊性是语言固有的一个特性。
2010年02期 v.18;No.58 23-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马军;
文章借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的语言哲学观,从形式、功能和意义的角度出发考察英汉语中主要词类的兼类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指出,当语言学家在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类的时候,始终无法做到在各类语言范畴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因为语言本身是一个连续统,模糊性是语言固有的一个特性。
2010年02期 v.18;No.58 23-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文炳;何莉;
"不可译性"在概念词的翻译中尤为突出,其原因在于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相连,概念与整个概念体系、甚或整个思想体系相连。"Ontology"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词,其实质是研究being的一门学问,其产生是缘于being在西方语言使用中所独具的"普遍性"。本文在对"Ontology"进行词典学考察基础上,从决定其意义的关键词"being"在西方哲学中和在日常语言中的使用入手,并结合"Ontology"产生的理论背景以及中西方语言和思想的巨大差异,对其"不可译性"进行了全面辨析。有鉴于此,对于类似的概念词,要消解其"不可译性",从本质上看,只能在目的语语境中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再命名"。
2010年02期 v.18;No.58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文炳;何莉;
"不可译性"在概念词的翻译中尤为突出,其原因在于概念总是与其他概念相连,概念与整个概念体系、甚或整个思想体系相连。"Ontology"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词,其实质是研究being的一门学问,其产生是缘于being在西方语言使用中所独具的"普遍性"。本文在对"Ontology"进行词典学考察基础上,从决定其意义的关键词"being"在西方哲学中和在日常语言中的使用入手,并结合"Ontology"产生的理论背景以及中西方语言和思想的巨大差异,对其"不可译性"进行了全面辨析。有鉴于此,对于类似的概念词,要消解其"不可译性",从本质上看,只能在目的语语境中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再命名"。
2010年02期 v.18;No.58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徐世红;张文鹏;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语境说开启了语言意义的语用性阐释。语境研究已由静态、片面和单一形式发展为动态、多维和多学科结合模式。认知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重视,也加剧了对语境因素认定的泛化。本文提出认知语境以概念为表征,其本质属性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基于内在化知识的心理建构。实证研究应充分考虑其主观相对性和客观自然性。
2010年02期 v.18;No.5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徐世红;张文鹏;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语境说开启了语言意义的语用性阐释。语境研究已由静态、片面和单一形式发展为动态、多维和多学科结合模式。认知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重视,也加剧了对语境因素认定的泛化。本文提出认知语境以概念为表征,其本质属性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基于内在化知识的心理建构。实证研究应充分考虑其主观相对性和客观自然性。
2010年02期 v.18;No.5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李丽华;陈新仁;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以及有中文背景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论文致谢辞在言语行为理论及Leech对礼貌原则最新阐释的理论框架下做语用对比研究,探讨感谢言语行为在三组学位论文致谢辞中的语用特征及其礼貌策略的差异。
2010年02期 v.18;No.58 35-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李丽华;陈新仁;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以及有中文背景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论文致谢辞在言语行为理论及Leech对礼貌原则最新阐释的理论框架下做语用对比研究,探讨感谢言语行为在三组学位论文致谢辞中的语用特征及其礼貌策略的差异。
2010年02期 v.18;No.58 35-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李雪;
本文以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样本中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类型及方式状语的使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和对比,本文阐明了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对Talmy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中有关汉语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2010年02期 v.18;No.5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李雪;
本文以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样本中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类型及方式状语的使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和对比,本文阐明了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对Talmy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中有关汉语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2010年02期 v.18;No.5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梁红梅;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运用日语时存在过度使用人称代词的现象,致使语言不自然。本文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语料,选取汉日、日汉及其译本共计8部小说,对汉日人称代词的使用频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汉日人称代词在使用频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章运用语料中的实例对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日语中人称代词的隐含、省略及采用替换词是造成汉日人称代词使用频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0年02期 v.18;No.58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梁红梅;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运用日语时存在过度使用人称代词的现象,致使语言不自然。本文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语料,选取汉日、日汉及其译本共计8部小说,对汉日人称代词的使用频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汉日人称代词在使用频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章运用语料中的实例对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日语中人称代词的隐含、省略及采用替换词是造成汉日人称代词使用频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0年02期 v.18;No.58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陈访泽;张继文;
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从根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并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构造隐喻和实体隐喻。本文从认知视点出发,以日本短歌与中国唐诗中的"心"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例,从一个侧面分析了中日古典诗歌中的实体隐喻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旨在探讨和把握古典诗歌中的实体隐喻的深层含义及其本质。
2010年02期 v.18;No.58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陈访泽;张继文;
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从根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并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构造隐喻和实体隐喻。本文从认知视点出发,以日本短歌与中国唐诗中的"心"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例,从一个侧面分析了中日古典诗歌中的实体隐喻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旨在探讨和把握古典诗歌中的实体隐喻的深层含义及其本质。
2010年02期 v.18;No.58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王卫平;
"隔离"(distance)是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的中心主题之一,"隔离"(distance)意指主人公与美国社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疏离和隔离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这种关系的成因,隔离(distance)主题在文本中的不同层面上的解读,以及主人公如何走上以书写为工具,构建现实与理想以及个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并积极探寻现实和人生意义的生命历程。
2010年02期 v.18;No.58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王卫平;
"隔离"(distance)是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的中心主题之一,"隔离"(distance)意指主人公与美国社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疏离和隔离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这种关系的成因,隔离(distance)主题在文本中的不同层面上的解读,以及主人公如何走上以书写为工具,构建现实与理想以及个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并积极探寻现实和人生意义的生命历程。
2010年02期 v.18;No.58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高洋;潘惠霞;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美国现代主义戏剧杰作,是戏剧家奥尼尔吸取希腊悲剧精华,复兴古老的艺术形式,抒写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高唱酒神精神的一曲现代悲歌。该剧因此散发恒久的艺术魅力,具有深远的悲剧意义。
2010年02期 v.18;No.58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高洋;潘惠霞;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美国现代主义戏剧杰作,是戏剧家奥尼尔吸取希腊悲剧精华,复兴古老的艺术形式,抒写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高唱酒神精神的一曲现代悲歌。该剧因此散发恒久的艺术魅力,具有深远的悲剧意义。
2010年02期 v.18;No.58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刘煜;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诗歌,我们会发现一类奇特的变异的诗歌形式,即视觉诗歌。视觉诗歌打破传统诗歌的书写规则,利用字母的大小写、空格、标点符号等书写格式方面的变异来强调主题意义,表达和抒发思想感情,或是利用诗行或诗节,组成图形,通过图形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结合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共同制造意象,打动读者。作为英语诗歌的一种类型,视觉诗歌反映了英美文化及审美观,并越来越多地引起读者与批评家的重视和研究兴趣。本文采用文体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分析视觉诗歌的不同类型,并对几首有代表性的视觉诗歌进行分析点评,从而透视视觉诗歌与众不同的表现力。
2010年02期 v.18;No.58 5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刘煜;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诗歌,我们会发现一类奇特的变异的诗歌形式,即视觉诗歌。视觉诗歌打破传统诗歌的书写规则,利用字母的大小写、空格、标点符号等书写格式方面的变异来强调主题意义,表达和抒发思想感情,或是利用诗行或诗节,组成图形,通过图形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结合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共同制造意象,打动读者。作为英语诗歌的一种类型,视觉诗歌反映了英美文化及审美观,并越来越多地引起读者与批评家的重视和研究兴趣。本文采用文体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分析视觉诗歌的不同类型,并对几首有代表性的视觉诗歌进行分析点评,从而透视视觉诗歌与众不同的表现力。
2010年02期 v.18;No.58 5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 汪立荣;
动补结构是汉语的重要结构之一,也是英汉比较和翻译研究中的难题之一。本文探讨其情感类并将情感动补结构分为三种类型,结果表明,汉语三种类型诸全而英语只有其中一种。本文以上述分类为依据对英汉语的情感动补结构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应用结构对应法和结构置换法对相关的翻译策略开展研究。
2010年02期 v.18;No.58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汪立荣;
动补结构是汉语的重要结构之一,也是英汉比较和翻译研究中的难题之一。本文探讨其情感类并将情感动补结构分为三种类型,结果表明,汉语三种类型诸全而英语只有其中一种。本文以上述分类为依据对英汉语的情感动补结构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应用结构对应法和结构置换法对相关的翻译策略开展研究。
2010年02期 v.18;No.58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陈吉荣;
摄入性改写突显过程性、生成性,而以摄入性改写为理论视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通过创造性和相关性解决翻译研究的各种问题。作为非标准语的方言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律和语用功能,是小说翻译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目前的方言翻译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从表层来看,方言翻译理论研究受到翻译实践现状的影响;从深层来看,方言翻译与方言语言体系的发展休戚相关。要改变方言翻译理论研究困难这种状况,还需从根本上解决方言翻译研究的基础理论建设问题。
2010年02期 v.18;No.58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陈吉荣;
摄入性改写突显过程性、生成性,而以摄入性改写为理论视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通过创造性和相关性解决翻译研究的各种问题。作为非标准语的方言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律和语用功能,是小说翻译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目前的方言翻译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从表层来看,方言翻译理论研究受到翻译实践现状的影响;从深层来看,方言翻译与方言语言体系的发展休戚相关。要改变方言翻译理论研究困难这种状况,还需从根本上解决方言翻译研究的基础理论建设问题。
2010年02期 v.18;No.58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杜广才;
名词化结构作为法律英语语篇的显著文体特征,信息密集度高、意义容量大,其非人格化效果可以产生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及民族思维的差异,在翻译法律英语语篇中的名词化结构时,应厘清语句不同成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2010年02期 v.18;No.58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杜广才;
名词化结构作为法律英语语篇的显著文体特征,信息密集度高、意义容量大,其非人格化效果可以产生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及民族思维的差异,在翻译法律英语语篇中的名词化结构时,应厘清语句不同成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符合汉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2010年02期 v.18;No.58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骆萍;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的引入及其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关系研究把翻译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承认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态关系。译者惯习促成了翻译规范的形成,而翻译规范又反过来帮助塑造翻译语境中译者惯习。本文以胡适的诗歌翻译为个案,通过考察"五四"时期胡适译诗从主题到诗体的嬗变来剖析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影响机制。
2010年02期 v.18;No.58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骆萍;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的引入及其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关系研究把翻译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承认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态关系。译者惯习促成了翻译规范的形成,而翻译规范又反过来帮助塑造翻译语境中译者惯习。本文以胡适的诗歌翻译为个案,通过考察"五四"时期胡适译诗从主题到诗体的嬗变来剖析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影响机制。
2010年02期 v.18;No.58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杨晓华;
本文基于信息理论的核心概念重新审视英语语句的汉译方法问题。通过借鉴信息理论和英汉语对信息结构对比研究成果,文章首先阐明英语语句汉译的理据,认为以语句为翻译单位,以信息结构的分析为切入点,可将语言与言语有机地统一于信息范畴,为探究相应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突破语言符号和表层结构的限制。基于信息理论形成的语句翻译观,有助于译者把握发话人的认知心理域和交际意图,把握连贯语篇中已知信息与新知信息相互承接的信息链,以及信息焦点的位置,继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最终在译语语篇世界中构建完整的信息场,实现信息等效。
2010年02期 v.18;No.5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杨晓华;
本文基于信息理论的核心概念重新审视英语语句的汉译方法问题。通过借鉴信息理论和英汉语对信息结构对比研究成果,文章首先阐明英语语句汉译的理据,认为以语句为翻译单位,以信息结构的分析为切入点,可将语言与言语有机地统一于信息范畴,为探究相应翻译方法的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突破语言符号和表层结构的限制。基于信息理论形成的语句翻译观,有助于译者把握发话人的认知心理域和交际意图,把握连贯语篇中已知信息与新知信息相互承接的信息链,以及信息焦点的位置,继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最终在译语语篇世界中构建完整的信息场,实现信息等效。
2010年02期 v.18;No.5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张立丽;
在英语翻译中,我们常遇到"外来词"的难题。在普通英语词典中无法查到它们,在英语外来词词典中我们也无法查到它们。虽然这类词很少,但它们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不少难题。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此文将展现这些方法。
2010年02期 v.18;No.58 84-8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张立丽;
在英语翻译中,我们常遇到"外来词"的难题。在普通英语词典中无法查到它们,在英语外来词词典中我们也无法查到它们。虽然这类词很少,但它们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不少难题。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此文将展现这些方法。
2010年02期 v.18;No.58 84-8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唐玮;韩宝成;
词汇量测量工具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有关测量工具的研究报告并不多见。测量工具使用不当,必然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以1999年至2008年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CNKI核心期刊)为例,分析了国内写作和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词汇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醒研究者在进行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中谨慎对待和使用这些测量工具。
2010年02期 v.18;No.58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唐玮;韩宝成;
词汇量测量工具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有关测量工具的研究报告并不多见。测量工具使用不当,必然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以1999年至2008年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CNKI核心期刊)为例,分析了国内写作和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词汇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醒研究者在进行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中谨慎对待和使用这些测量工具。
2010年02期 v.18;No.58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付宇;徐玉臣;
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反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本文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综合性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中教师反馈话语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反馈语的类型。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话语的类型差别很大,形式多样的反馈话语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而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
2010年02期 v.18;No.5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付宇;徐玉臣;
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反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本文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综合性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中教师反馈话语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反馈语的类型。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话语的类型差别很大,形式多样的反馈话语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而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
2010年02期 v.18;No.5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石进芳;纪蓉琴;
很多研究表明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绩效。为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在实验组60名理工科大学生中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合作学习。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2)从总体上看,合作学习培养实验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性不显著;但从自主性的五个方面来看,此方法在培养学习者的策略运用和课外学习能力方面有效性较为显著,而在培养学习者计划性、自我监控能力、评估和反思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差异不显著,说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方面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2010年02期 v.18;No.58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石进芳;纪蓉琴;
很多研究表明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绩效。为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在实验组60名理工科大学生中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合作学习。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2)从总体上看,合作学习培养实验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性不显著;但从自主性的五个方面来看,此方法在培养学习者的策略运用和课外学习能力方面有效性较为显著,而在培养学习者计划性、自我监控能力、评估和反思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差异不显著,说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方面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2010年02期 v.18;No.58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王菲;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定位应当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隶属国际目的语文化教材的范畴。但是研究发现,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同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定位处于一种相悖状态,存在着诸如英美文化取向突出,本土文化、非英语国家文化边缘化和比较文化缺失等问题,而灵活设计和配置多元文化、恰当展示和弘扬本土文化、注重培育和发展建构性文化则是改进大学英语教材文化设计的具体举措。
2010年02期 v.18;No.58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王菲;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定位应当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隶属国际目的语文化教材的范畴。但是研究发现,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同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定位处于一种相悖状态,存在着诸如英美文化取向突出,本土文化、非英语国家文化边缘化和比较文化缺失等问题,而灵活设计和配置多元文化、恰当展示和弘扬本土文化、注重培育和发展建构性文化则是改进大学英语教材文化设计的具体举措。
2010年02期 v.18;No.58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徐翠;
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说明了语用策略培训能促进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元认知策略和优化学习者情感状态。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英语词汇学习语用策略培训模式。
2010年02期 v.18;No.5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徐翠;
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说明了语用策略培训能促进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元认知策略和优化学习者情感状态。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英语词汇学习语用策略培训模式。
2010年02期 v.18;No.5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曹耀萍;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相悖的,但是如果从交际的角度来讨论如何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效率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一方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语法教学的交际观认为英语语法作为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可以通过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师生课堂内外的交际活动融入学习者的知识系统和交际能力范畴。
2010年02期 v.18;No.5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 曹耀萍;
英语语法教学一直被认为是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相悖的,但是如果从交际的角度来讨论如何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效率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一方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语法教学的交际观认为英语语法作为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可以通过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师生课堂内外的交际活动融入学习者的知识系统和交际能力范畴。
2010年02期 v.18;No.5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