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曼纯;贺战茹;
语言政策指国家通过立法或者政府调节手段用来鼓励或阻拦使用某一语言或某些语言,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言政策有宽/紧之别,宽松的语言政策有利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而严紧的政策可能危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本文对法国的语言政策发展轨迹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其政策变迁的原因及效果,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及规划寻找启示。法国严紧语言政策为法国的民族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导致部分民族语言处于濒危境地。当前,法国一方面试图抵御英语的冲击,另一方面采用相对宽松的政策保护其遗产语言。
2010年01期 v.18;No.5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戴曼纯;贺战茹;
语言政策指国家通过立法或者政府调节手段用来鼓励或阻拦使用某一语言或某些语言,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与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言政策有宽/紧之别,宽松的语言政策有利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而严紧的政策可能危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本文对法国的语言政策发展轨迹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其政策变迁的原因及效果,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及规划寻找启示。法国严紧语言政策为法国的民族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导致部分民族语言处于濒危境地。当前,法国一方面试图抵御英语的冲击,另一方面采用相对宽松的政策保护其遗产语言。
2010年01期 v.18;No.5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谭慧敏;左飚;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新加坡开埠早期土生华人母语流失而文化延续的独特现象,为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开启新的思路。土生华人以使用马来语及英语为主,逐渐淡忘华语,但却在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这一史实表明,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语言会失去其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及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的地位,而让位于体态符号及其它承载文化的符号,同时也表明文化比语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2010年01期 v.18;No.57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谭慧敏;左飚;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新加坡开埠早期土生华人母语流失而文化延续的独特现象,为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开启新的思路。土生华人以使用马来语及英语为主,逐渐淡忘华语,但却在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这一史实表明,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语言会失去其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及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的地位,而让位于体态符号及其它承载文化的符号,同时也表明文化比语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2010年01期 v.18;No.57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侯福莉;
人文学者爱德华.萨丕尔语言研究的多元视角,给后人从不同维度进一步探察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养料。本文结合萨丕尔的论著和科研论文的要旨,探索他跨学科语言研究的背景和基础、范畴和深层维度及其启示。本文分三部分:1)探讨他的人文语言观;2)探察他语言研究的跨度;3)讨论他跨学科语言研究的启示。
2010年01期 v.18;No.57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侯福莉;
人文学者爱德华.萨丕尔语言研究的多元视角,给后人从不同维度进一步探察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养料。本文结合萨丕尔的论著和科研论文的要旨,探索他跨学科语言研究的背景和基础、范畴和深层维度及其启示。本文分三部分:1)探讨他的人文语言观;2)探察他语言研究的跨度;3)讨论他跨学科语言研究的启示。
2010年01期 v.18;No.57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赵沛;梁德智;谭立君;
认知学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文化及其跨文化教育在认知学研究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本文从认知学科兴起与跨文化教育手段的功用分析入手,通过人类起源与文化认知互动的现实表现,提出了文化与认知的三个维度,给认知学研究及推广工作开辟了一个较新的视角。
2010年01期 v.18;No.57 16-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赵沛;梁德智;谭立君;
认知学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文化及其跨文化教育在认知学研究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本文从认知学科兴起与跨文化教育手段的功用分析入手,通过人类起源与文化认知互动的现实表现,提出了文化与认知的三个维度,给认知学研究及推广工作开辟了一个较新的视角。
2010年01期 v.18;No.57 16-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余卫华;王姝;
本文旨在调查留德中国学生文化适应策略。调查样本为64位正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平均年龄26.7岁,平均在德居留时间4.16年。数据收集为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表明融合和分离是留德中国学生采用的主要文化适应策略。男性倾向选择分离策略而女性倾向选择融合策略。年龄和居留时间不是影响文化适应策略的显著因素。选择同化策略的学生在文化身份上表现出一些德国特征,具有较高德语水平和较少语言焦虑。选择融合的学生也表现出较高德语水平和较少心理焦躁。选择排斥的学生有身体不适症状和心理焦躁成分。分离因素并未在本次研究中找到相关显著性。调查显示留德中国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模式表现出其自身特点,主要源于中德两国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差异。
2010年01期 v.18;No.5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余卫华;王姝;
本文旨在调查留德中国学生文化适应策略。调查样本为64位正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平均年龄26.7岁,平均在德居留时间4.16年。数据收集为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表明融合和分离是留德中国学生采用的主要文化适应策略。男性倾向选择分离策略而女性倾向选择融合策略。年龄和居留时间不是影响文化适应策略的显著因素。选择同化策略的学生在文化身份上表现出一些德国特征,具有较高德语水平和较少语言焦虑。选择融合的学生也表现出较高德语水平和较少心理焦躁。选择排斥的学生有身体不适症状和心理焦躁成分。分离因素并未在本次研究中找到相关显著性。调查显示留德中国学生的文化适应策略模式表现出其自身特点,主要源于中德两国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差异。
2010年01期 v.18;No.5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高文成;张丽芳;
论文以《围城》和BNC为语料,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汉语存在句的结构普遍性、存在动词和省略存在句三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定量描述和深入的认知语法解释。在详细例证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汉语存在句的结构更具有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英语存在句使用there作为替代形式不具备普遍性;汉语存在动词丰富是汉语动词概念化时方向不具体化引起的;而英语存在动词少是因为其动词概念化时方向具体化且具有单一性。英汉省略存在结构揭示了"空间域与时间域的不对称"假设,存在句中的空间域和时间域是不对称的,空间域是无标记的,时间域是有标记的,时间域被包含在空间域之中,故时间域往往被省略。存在句(陈述句)要有一个存在客体空间域,这是由存在句的语用功能决定的,也是存在的本质需要空间域验证的人类基本认知经验的体现。
2010年01期 v.18;No.57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高文成;张丽芳;
论文以《围城》和BNC为语料,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汉语存在句的结构普遍性、存在动词和省略存在句三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定量描述和深入的认知语法解释。在详细例证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汉语存在句的结构更具有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英语存在句使用there作为替代形式不具备普遍性;汉语存在动词丰富是汉语动词概念化时方向不具体化引起的;而英语存在动词少是因为其动词概念化时方向具体化且具有单一性。英汉省略存在结构揭示了"空间域与时间域的不对称"假设,存在句中的空间域和时间域是不对称的,空间域是无标记的,时间域是有标记的,时间域被包含在空间域之中,故时间域往往被省略。存在句(陈述句)要有一个存在客体空间域,这是由存在句的语用功能决定的,也是存在的本质需要空间域验证的人类基本认知经验的体现。
2010年01期 v.18;No.57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豆涛;邵志洪;
中动结构是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本文从构式语法和格语法对中动结构进行分类,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英汉中动结构进行系统对比,并着重研究了两者差异的深层原因,分析了中动结构的认知理据。
2010年01期 v.18;No.57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豆涛;邵志洪;
中动结构是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本文从构式语法和格语法对中动结构进行分类,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英汉中动结构进行系统对比,并着重研究了两者差异的深层原因,分析了中动结构的认知理据。
2010年01期 v.18;No.57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张子如;王精诚;
汉日词汇对比研究是对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之一,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应用的心理机制及认知模式等的认识。本论文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具体统计并从多方面对比并分析「コ·ソ·ア」与"这"、"那"各自的使用情况及二者对译情况。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理论,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通过大量统计及对比分析,在对应关系、指示体系、使用频率及指示方法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发现,对于日语教学及对比研究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18;No.57 34-3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张子如;王精诚;
汉日词汇对比研究是对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之一,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应用的心理机制及认知模式等的认识。本论文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具体统计并从多方面对比并分析「コ·ソ·ア」与"这"、"那"各自的使用情况及二者对译情况。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理论,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通过大量统计及对比分析,在对应关系、指示体系、使用频率及指示方法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发现,对于日语教学及对比研究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010年01期 v.18;No.57 34-3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史厚敏;
根据喻指与直指的语义关系,英汉半喻造词形成的复合词分为前喻式复合词和后喻式复合词。通过对英汉半喻式复合词的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进行对比研究证明:1)英汉半喻式复合词"名素+名素"中的喻指形成的语素义能力最强;2)汉语半喻造词的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的类型、数量和构词能力都远远高于英语;3)英汉半喻造词的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
2010年01期 v.18;No.57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史厚敏;
根据喻指与直指的语义关系,英汉半喻造词形成的复合词分为前喻式复合词和后喻式复合词。通过对英汉半喻式复合词的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进行对比研究证明:1)英汉半喻式复合词"名素+名素"中的喻指形成的语素义能力最强;2)汉语半喻造词的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的类型、数量和构词能力都远远高于英语;3)英汉半喻造词的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
2010年01期 v.18;No.57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郑庆君;
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着一种"被+XX"现象,对传统的"被"字结构形成了诸多的"反叛",却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究其特定的语义特征与结构模式,以为正适应着时下的社会语用原则,反映出当代流行语的基本特点。此一结构"成建制式"地得以复制与传播,成为当下的"强势模因",正印证了模因论学者的观点。
2010年01期 v.18;No.57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郑庆君;
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着一种"被+XX"现象,对传统的"被"字结构形成了诸多的"反叛",却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究其特定的语义特征与结构模式,以为正适应着时下的社会语用原则,反映出当代流行语的基本特点。此一结构"成建制式"地得以复制与传播,成为当下的"强势模因",正印证了模因论学者的观点。
2010年01期 v.18;No.57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杨才英;吕文萍;
态度词汇对于语篇赋值网络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借助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运用Systemic Coder分析了42篇新闻访谈中的态度分布,发现(美国)新闻访谈中的主持人在问前陈述使用言者判断来预设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就热点事件提问嘉宾的价值鉴赏;受访嘉宾则多给予积极价值鉴赏的回复,以引导听众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用消极情感词汇体现的"麻烦事"。
2010年01期 v.18;No.57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杨才英;吕文萍;
态度词汇对于语篇赋值网络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借助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运用Systemic Coder分析了42篇新闻访谈中的态度分布,发现(美国)新闻访谈中的主持人在问前陈述使用言者判断来预设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就热点事件提问嘉宾的价值鉴赏;受访嘉宾则多给予积极价值鉴赏的回复,以引导听众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用消极情感词汇体现的"麻烦事"。
2010年01期 v.18;No.57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张征;杨成虎;
不同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词汇化与词法化进行了各种解释,致使这两个概念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本文从两种理论的不同角度出发,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并论述了它们在语言中不同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
2010年01期 v.18;No.5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张征;杨成虎;
不同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词汇化与词法化进行了各种解释,致使这两个概念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本文从两种理论的不同角度出发,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并论述了它们在语言中不同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
2010年01期 v.18;No.5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杭正芳;周蓉;
「道を歩く」「目をあく」「話を終わる」等短语中的动词从意义上说是自动词,形式上却带「ヲ」格名词。本文从"及物性"的概念出发,通过实例对表达移动、反身及其他意义的ヲ格自动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ヲ格自动词的及物性通过"支配性"、"影响性"以及"对象性"三个要素得以实现。
2010年01期 v.18;No.57 53-5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杭正芳;周蓉;
「道を歩く」「目をあく」「話を終わる」等短语中的动词从意义上说是自动词,形式上却带「ヲ」格名词。本文从"及物性"的概念出发,通过实例对表达移动、反身及其他意义的ヲ格自动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ヲ格自动词的及物性通过"支配性"、"影响性"以及"对象性"三个要素得以实现。
2010年01期 v.18;No.57 53-5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何花;王惠玲;
有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的反共有属性和反本质主义使其走向了范畴化的虚无主义。本文结合范畴理论的发展及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阐释了"家族相似性"在范畴化进程中的革命性和推动性,指出应该将"家族相似性"置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思想脉络中去理解,对"家族相似性"在范畴理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客观的评判。
2010年01期 v.18;No.5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何花;王惠玲;
有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的反共有属性和反本质主义使其走向了范畴化的虚无主义。本文结合范畴理论的发展及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阐释了"家族相似性"在范畴化进程中的革命性和推动性,指出应该将"家族相似性"置于维特根斯坦的整个思想脉络中去理解,对"家族相似性"在范畴理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客观的评判。
2010年01期 v.18;No.5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顾蕾;
冈本可能子的小说《混沌未分》以女主人公小初舍弃两个追求她的男性游向大海的选择颠覆了父权秩序对"母性"的定义和对女性的束缚,揭露了女性因被男性视为欲望对象而非欲望主体所感到的压抑以及女性在"男性的同性社交欲望"面前的无助,为女性创造了一个包容一切、不受秩序约束的原始空间——大海。从小初的"魔性"以及她逃离男性支配的选择可以看出以往对作者赞美"母性"的评价存在着误读。
2010年01期 v.18;No.5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顾蕾;
冈本可能子的小说《混沌未分》以女主人公小初舍弃两个追求她的男性游向大海的选择颠覆了父权秩序对"母性"的定义和对女性的束缚,揭露了女性因被男性视为欲望对象而非欲望主体所感到的压抑以及女性在"男性的同性社交欲望"面前的无助,为女性创造了一个包容一切、不受秩序约束的原始空间——大海。从小初的"魔性"以及她逃离男性支配的选择可以看出以往对作者赞美"母性"的评价存在着误读。
2010年01期 v.18;No.5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柴旭健;李向东;花萌;
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诱惑者的日记》和梅娘的《鱼》通过男人对少女诱惑与抛弃的过程,揭示了爱情理想与现实人生的不可调和。两位作者,一个从男性视角出发追求爱情的美感理想,逃避婚姻的责任;一个从女性视角出发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三位一体"。男人的诱惑,对堕入"情网"的少女客观上发挥了爱情启蒙的作用。她们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揭示了男权社会是女性永恒的命运之网,悲剧之源。
2010年01期 v.18;No.57 64-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柴旭健;李向东;花萌;
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诱惑者的日记》和梅娘的《鱼》通过男人对少女诱惑与抛弃的过程,揭示了爱情理想与现实人生的不可调和。两位作者,一个从男性视角出发追求爱情的美感理想,逃避婚姻的责任;一个从女性视角出发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三位一体"。男人的诱惑,对堕入"情网"的少女客观上发挥了爱情启蒙的作用。她们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揭示了男权社会是女性永恒的命运之网,悲剧之源。
2010年01期 v.18;No.57 64-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黄勤;王晓利;
我国著名中法翻译家傅雷,一生都在不断丰富和培养自己在艺术各个领域的修养。傅雷深厚的艺术涵养及其艺术鉴赏力对他翻译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傅雷的艺术翻译观主要表现在译者的艺术修养,译本的选择和翻译标准的提出三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当今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2010年01期 v.18;No.57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黄勤;王晓利;
我国著名中法翻译家傅雷,一生都在不断丰富和培养自己在艺术各个领域的修养。傅雷深厚的艺术涵养及其艺术鉴赏力对他翻译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傅雷的艺术翻译观主要表现在译者的艺术修养,译本的选择和翻译标准的提出三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当今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2010年01期 v.18;No.57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廖志阳;
歌曲翻译的特殊性对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译者在翻译外文歌曲时必须从语言、文学和音乐三个方面细细斟酌并具备与其他体裁翻译不尽相同的基本素质。本文试图通过引用歌曲翻译家薛范提出的"双语转换、文学修养和音乐感悟缺一不可"的观点,探讨歌曲翻译对译者的三项要求。
2010年01期 v.18;No.57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廖志阳;
歌曲翻译的特殊性对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译者在翻译外文歌曲时必须从语言、文学和音乐三个方面细细斟酌并具备与其他体裁翻译不尽相同的基本素质。本文试图通过引用歌曲翻译家薛范提出的"双语转换、文学修养和音乐感悟缺一不可"的观点,探讨歌曲翻译对译者的三项要求。
2010年01期 v.18;No.57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刘爱华;
生态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向促生了"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理清两者的关系,对于了解这一新兴翻译研究视角大有裨益。本文介绍"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并厘定它们在命名原则、术语使用、研究方法、核心理论、研究侧重点及发展轨迹等方面的异同,得出结论:两研究有一定的交叉,但更多的是互补性差异,是一种可以称为"背靠背"的关系。
2010年01期 v.18;No.57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刘爱华;
生态学的发展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趋向促生了"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理清两者的关系,对于了解这一新兴翻译研究视角大有裨益。本文介绍"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并厘定它们在命名原则、术语使用、研究方法、核心理论、研究侧重点及发展轨迹等方面的异同,得出结论:两研究有一定的交叉,但更多的是互补性差异,是一种可以称为"背靠背"的关系。
2010年01期 v.18;No.57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肖婉丽;吕允丽;
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不再把翻译看作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忠实转换,因为它漠视翻译的动机和社会功用。他们试图纠正传统翻译研究和实践所存在的误区。他们不仅关注翻译的内部研究,即从文本到文本的转换过程,还关注翻译的外部研究,强调对翻译进行动态研究,比如意识形态、文化、历史和权力等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翻译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天地。本文正是围绕这一主题,从翻译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翻译背后的权力因素及译者的主体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析,希望对翻译活动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2010年01期 v.18;No.57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肖婉丽;吕允丽;
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不再把翻译看作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忠实转换,因为它漠视翻译的动机和社会功用。他们试图纠正传统翻译研究和实践所存在的误区。他们不仅关注翻译的内部研究,即从文本到文本的转换过程,还关注翻译的外部研究,强调对翻译进行动态研究,比如意识形态、文化、历史和权力等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翻译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天地。本文正是围绕这一主题,从翻译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翻译背后的权力因素及译者的主体性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析,希望对翻译活动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2010年01期 v.18;No.57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薛芳;
翻译文化学派提出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文本追溯翻译文化研究的渊源和形成过程,指出在文化学派的推动下翻译研究不再依附比较文学而存在,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地位;然而,"文化转向"这一思想过度强调了文本外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其研究重心从语言研究转移到文化研究上,最终没有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2010年01期 v.18;No.57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薛芳;
翻译文化学派提出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文本追溯翻译文化研究的渊源和形成过程,指出在文化学派的推动下翻译研究不再依附比较文学而存在,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地位;然而,"文化转向"这一思想过度强调了文本外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其研究重心从语言研究转移到文化研究上,最终没有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2010年01期 v.18;No.57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刘芹;胡银萍;
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理工类院校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领导等660多人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方法考察理工科大学生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需求。结果显示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为找工作和丰富日常生活。他们虽然对英语口语非常重视,但缺乏练习时间和方法。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整体表达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上,并运用形成性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2010年01期 v.18;No.57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刘芹;胡银萍;
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理工类院校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领导等660多人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方法考察理工科大学生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需求。结果显示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为找工作和丰富日常生活。他们虽然对英语口语非常重视,但缺乏练习时间和方法。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整体表达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上,并运用形成性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2010年01期 v.18;No.57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黄嫱;
本文旨在研究同学间榜样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效能及口语表现的作用。通过对3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收听同学间榜样的口语录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口语表现,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自我效能的提高:1)看出图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使听者明白所讲的故事;3)发挥想象使故事生动、有趣;4)运用语言能力使故事丰富、生动。二是男女生总体自我效能及口语表达没有显著差异。
2010年01期 v.18;No.57 90-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黄嫱;
本文旨在研究同学间榜样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效能及口语表现的作用。通过对3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收听同学间榜样的口语录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口语表现,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自我效能的提高:1)看出图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使听者明白所讲的故事;3)发挥想象使故事生动、有趣;4)运用语言能力使故事丰富、生动。二是男女生总体自我效能及口语表达没有显著差异。
2010年01期 v.18;No.57 90-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梁文花;
"体裁教学法"对英语作为一语和二语环境下的语言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起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尚不多见。本文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澳大利亚学派的"体裁教学法"应用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并探讨其实践效果,旨在为该方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推广提供参照。
2010年01期 v.18;No.5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梁文花;
"体裁教学法"对英语作为一语和二语环境下的语言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起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尚不多见。本文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澳大利亚学派的"体裁教学法"应用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并探讨其实践效果,旨在为该方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推广提供参照。
2010年01期 v.18;No.5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侯新民;刘佩佩;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外国教师与中国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实证观察研究,力求对比二者在外语课堂中表现出的教学行为,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行为的心理内涵和情感因素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教学理念和文化背景。
2010年01期 v.18;No.5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侯新民;刘佩佩;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外国教师与中国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实证观察研究,力求对比二者在外语课堂中表现出的教学行为,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行为的心理内涵和情感因素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教学理念和文化背景。
2010年01期 v.18;No.5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王婷;
本文针对大学英语学习现状,提出了渗透式教学法和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与学的新型模式,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所承担的角色,并且通过笔者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2010年01期 v.18;No.5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王婷;
本文针对大学英语学习现状,提出了渗透式教学法和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与学的新型模式,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所承担的角色,并且通过笔者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2010年01期 v.18;No.5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刘佳;
外语口语教学在国内日趋得到重视,但同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外教口语课堂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外教对交际法的应用以及产生的效果,指出了国内目前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和外语教师的课堂中的某些片面性。然后基于前人的研究,就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交际法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建议,并提出重新审视交际法中一些值得研究的地方,即交际法教学应包含语言认知和文化认知两个方面。
2010年01期 v.18;No.5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刘佳;
外语口语教学在国内日趋得到重视,但同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外教口语课堂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外教对交际法的应用以及产生的效果,指出了国内目前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和外语教师的课堂中的某些片面性。然后基于前人的研究,就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交际法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建议,并提出重新审视交际法中一些值得研究的地方,即交际法教学应包含语言认知和文化认知两个方面。
2010年01期 v.18;No.5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