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学德;王晴;
近二十年来随着类型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作为功能语法和历史语法对抗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的有力武器,语法化在国内外语言学界都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它的理论体系也初见端倪。本文基于Bybee etal.,Lehmann,Croft,Heine et al.,Hopper&Traugott等国外学者的语法化理论,主要考察和探讨了语法化的过程、本质特征和机制。这些国外理论可为国内学者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汉语语法化研究方面能有所启发和借鉴。
2009年03期 v.17;No.5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刘国兵;
本文从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这一现象出发,把中国英语这一国别变体放在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通过类比的方式把生态学概念如生物群落、互利共生、物种多样性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概念与中国英语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作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变体的出现实现了中国本土文化与英语语言的有效"嫁接",发挥了嫁接植物强大的"双重物种优势",其存在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国英语的存在与发展已经成为客观事实,人为地忽视其客观存在必将对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正视中国英语这一国别变体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从而保护世界语言生态平衡。
2009年03期 v.17;No.55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张楚楚;
本文通过对多位学者的主观与客观情态观的综合研究,对英语情态动词客观认识情态的主观性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在认识、道义与动力情态之间以及情态动词与(无情态动词)直陈语气陈述句之间存在主观性程度差异,共同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主观性渐变连续统。现实与非现实概念使得区分情态句与非情态句具有可行性。
2009年03期 v.17;No.5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代树兰;
电视访谈作为发生在职业语境中的大众传播话语类型,其参与者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组成。在电视访谈这一职业语境中,其话语角色模式呈现三元化的趋势,在互动过程中,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话语角色随着具体的交际语境和访谈进程的变化呈现出多重性的话语角色模式。依据访谈的进程,主持人承担的主要话语角色为访谈开始时的介绍者,访谈进程的引导者和访谈结束时的评价者、总结者等。虽然受访谈的职业话语语境和主持人的话语角色限制,嘉宾在访谈开始与结束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成为访谈开始时主持人介绍的对象,结束时的评价者和话语接受者,然而在访谈过程中他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是访谈进程的推动者。
2009年03期 v.17;No.55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原苏荣;
通过对国内外关联副词的研究现状考察,本文集中探讨汉英关联副词语篇衔接功能的共同特点和规律:1)语篇衔接功能(主要讨论八种功能类型);2)衔接手段:(1)句首衔接和句中衔接,(2)同词或同类词衔接,(3)共现衔接,(4)段间衔接,等,旨在对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英语的副词研究有所贡献。
2009年03期 v.17;No.55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王伟;
在汉语中,"在"经过了一个由动词向介词发展的语法化过程,本文回顾了"在"在汉语中的语法化历程,探讨了"在"的语法化机制和诱因。其语法化过程符合单向性假说。
2009年03期 v.17;No.5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魏兴顺;姚小英;
评价系统是一种话语人际意义行之有效的分析模式。本文以评价系统为基本框架,借助于Wordsmith tools 4.0语料检索分析工具分析了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22篇竞选演说辞,并以此分析演讲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探究演讲语篇的人际特征。
2009年03期 v.17;No.55 32-3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马明;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隐喻并不是隐没了比喻标志词的明喻,其本质在于隐喻是直陈本事,而明喻是修饰和形容。隐喻直陈性使隐喻意义并不依赖于字面包含的语义冲突,而取决于所使用的语词的通常含义。隐喻利用结构比较清晰的概念来系统认识未成形的经验或概念,从而创造了隐喻相似性,所以隐喻并不是表达现成的、明摆着的相似性的手段。隐喻相似性是结构性相似,即喻体和所喻之间存在完形相似。喻体只有部分特征被用于建构所喻的概念结构,所以喻体和所喻两者都必须具有三元或三元以上的概念结构。
2009年03期 v.17;No.5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刘瑾;
语言的主观性是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所共同关注的一个研究内容。对于语言主观性这一概念,不少学者曾有过表述或下过定义。通过考察这当中的一些表述和定义,本文指出并分析了其中对于语言主观性在理解和研究上存在的差异。
2009年03期 v.17;No.5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唐建军;
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揭示了语言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关系,主张遵循普通语用学所阐明的种种规则,通过公众话语,尽力弥补潜在于我们交往之中的有效性要求,为重建译作与原作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在分析上述理论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翻译观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理性重建的译作与原作关系,为译作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同时也对解决翻译学的当下困境有着诸多启示。
2009年03期 v.17;No.5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陈靓;
杂糅性作为当代美国本土文学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在北美殖民地开辟以来,也伴随着美国本土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改变。起初,杂糅最初被界定在生物层面,以白人—本土人的混血儿的形象活跃在早期的本土作品和白人感知之中,被描绘为野蛮和低等的形象。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杂糅的概念逐渐从边缘化的位置摆脱出来,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重新阐释,当代本土作家也因解析角度的更新而赋予了当代本土文化以更独立的文化身份和自我归属的空间。
2009年03期 v.17;No.55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黄清贵;
在文学批评中,续集文学因其特殊的从属地位而常遭冷遇。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对《飘》的续集《斯佳丽》进行解读,认为《斯佳丽》确应算作一部成功力作。笔者并希望,通过此类尝试,能有助于我们在续集文学批评中采取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免受一些传统因素的干扰,同时能对读者及续集作者有所裨益。
2009年03期 v.17;No.55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邵可进;
威廉姆.戈尔丁的作品以揭露人性恶而闻名于世,其代表作《蝇王》更是因文本中的女性缺席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者的关注,当前文坛仍在为它是否是一部男权主义作品而争执不下。本文一改女性女权主义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小说的结构,并通过比较阅读反映二战对青少年影响的作品确认了作者创作此书的真实意图。结合本质主义等文论方法,本文指出戈尔丁作品中排除女性角色的独特写作方法是作家刻意、合理之举。本研究对引导读者以一种新视角和不偏不倚的态度重新理解小说提供了帮助。
2009年03期 v.17;No.5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梁琰;
爱德华·阿尔比是继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和田纳西·威廉姆斯之后的美国戏剧界最为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他的最著名的剧作。该剧充分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现实的残酷而多变,使人们害怕却无能为力。于是,有些人退缩到幻想的世界里。阿尔比用激烈的冲突来展现这一矛盾,即幻想与现实的对抗。
2009年03期 v.17;No.5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刘齐宣;邵俊宗;
关于创造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就是采用何种判断依据。既有研究分别采用了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历史文化发展、智商和发散思维的判断依据。本研究针对这些研究的不足,将创造性判断依据(或标准)延伸到认知自动域,以我国英语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句子判断任务和主体主观创造性问卷研究,发现:1)主观创造性判断不与句子判断响应时显著相关;2)主观创造性导致句子判断任务选择项在分布上的显著差异;3)不同的创造性意识与不同的主体认知因素显著相关。这些发现表明,创造性具有特定的自然语言分域和不同相关程度的认知方式化倾向。
2009年03期 v.17;No.5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石志亮;
本文首先分析了二语词汇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复杂性,然后综述了二语词汇联想测试的研究现状,最后据此推断出联想测试所展示的二语心理词库发展特征模型能够反映二语词汇知识的基本发展特征。指出了联想测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2009年03期 v.17;No.55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贾光茂;方宗祥;
本次研究以最近发展区及支架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交际活动中的教师及同伴支架作用。结果发现,教师和同伴都会提供支架;教师的支架作用主要表现为示范解释及转述、词汇纠错、提供词汇和表达方法,学生的支架作用主要有提供词汇和表达方法、提供观点;课堂交际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009年03期 v.17;No.55 84-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高云;靳丹宁;
2005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改革到现在已实施了4年,其中的一项重大调整——新增人文知识测试(语言学、文学、英美国家概况)尤为引人注目。此项改革目的明确:充实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其交际能力。但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为应付人文测试,靠突击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其人文水平是否真正达到要求令人担忧。为了解人文测试这项改革对学生的影响,笔者以Alderson and Wall提出的15条后效假设为理论基础,对2005、2006、2007及2008年参加改革后专八部分考生做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人文测试的增加总体上对学生学习存在着很强的后效作用,但后效作用在学生学习时间和重视度上却在逐年减弱;人文测试的新增对学生产生的后效作用有差异,学生知识面越广此改革后效作用反而越小;此外,笔者还发现人文测试的题型——多项选择,是制约该测试积极后效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笔者对人文测试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建议。
2009年03期 v.17;No.5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袁咏;
本研究从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语音库(RESCCL)中随机选取中国东部四所高中共40名学生的朗读语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调群切分和调型特点的韵律角度考查了高中生在朗读任务中所体现的英语列举句式的韵律模式。研究发现,学习者对常规类列举句的调群切分和调型处理均较理想,而对示范类列举句的韵律掌握相对较弱。本研究对改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和口试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年03期 v.17;No.5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