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朝永;邵志洪;
使役概念表达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英汉语对使役概念的表达存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英语倾向于由使役动词本身实现使役意义,侧重词汇手段;而汉语则倾向于在附加语中表达使役意义,侧重句法手段。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研究表明,在使役概念的语义范畴内,英语使役表达的词汇化程度较高,而汉语则相对较低,这一认识对语际翻译与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2009年01期 v.17;No.5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田延明;王淑杰;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在语法结构类型和数量上都展示出程度不同的差别。英汉两种语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相同的结构,但这些结构可能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语法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双宾构式的研究,分别从双宾构式的功能、概念化,原型理论,整体生成性角度来为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寻求认知理据,从而概括出双宾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语法结构意义的新的认知识解。
2009年01期 v.17;No.5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陈俊芳;
本文采用Kay和Fillmore(1999)的单层构式语法方法、采用最小递归语义(MRS)的表达形式(Copestake1995,Copestake1999),对英汉语的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进行认知对比,得出了英汉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根本性认知差异,即英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单事件认知,而汉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双事件认知。
2009年01期 v.17;No.53 14-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王建国;
本文对汉英话题标记的类型进行了描写,指出英汉语中不存在专用话题标记,汉英话题标记的使用只能从可能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去探讨;本文发现,汉语话题标记或英语话题标记之间都存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英汉语相对应类型中的标记在使用的可能性上是相似的,但在使用的现实性上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根据话题标记的功能对这些差异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2009年01期 v.17;No.53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马宏宇;
认知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来源于完型心理学,现已作为一种空间组织的基本认知观运用于语言研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性质的不同,处于语言结构中突显位置的实体也不同。本文以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为理论基础,对处于双宾语结构中的英汉"予取"类动词的认知预以新视角的分析,旨在拓展语言研究的视野,探索英汉互译的新思维方式。
2009年01期 v.17;No.5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邓艮;
有关"华文文学"命名的不断更替和完善不仅仅是文学版图的扩大,更是一种独立学科意识的构建。提出"大陆外华文文学"并非标新立异,主要基于凸显港澳台地区文学因为政治、历史等原因而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呈现海外华文文学因为远离母体文化,在时空翻转中的特殊性。在"全球化"、"多元化"视野下,华文文学研究要警惕两个误区:一是幻想性的一体化和逃避性的多元化。一体化抹煞和遮蔽了华文文学的区域差异和创造主体的精神差异,而多元化往往成为逃避学术勇气的托辞。二是简单附会的影响与融合论。线性的文学和文化之间的比较往往会忽略具体而真实的细节,影响与融合论可能有较清晰的宏观整体效果,但无法为深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生长空间。
2009年01期 v.17;No.5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王敏;
"救赎"是宗教文学名著《神曲》和《西游记》共有的主题。通过救赎主体、模式、终极目标几个层面的比较,可以见出这两部名著各自代表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文化特征:《神曲》宣扬基督教原罪意识,救赎具有普泛性,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强调理性判断和忏悔的力量;《西游记》代表中国化、民间化了的佛教意识,救赎具有英雄化、神化色彩,注重感性信仰,民间佛教文化则是乐感文化,表达了对富足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
2009年01期 v.17;No.5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陈利利;
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从形成到完善历经了很长的时间,也在法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法国象征主义体现在小说、绘画和戏剧等诸多领域,但其突出的成就则在诗歌方面。20世纪初的后期象征主义在德语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里尔克在接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风格。
2009年01期 v.17;No.53 33-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王曼;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自由诗体的代表,其作品素以现实主义著称,但他作品中象征手法的出色运用、重乐律感的创作特点等却体现出他与法国象征主义流派的渊源,然而艾青并没有一味模仿,他将象征主义创作理念与本民族现实很好结合,体现出比象征主义诗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2009年01期 v.17;No.5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刘永杰;
生态文学和生态文学批评虽是当下流行语,但其影响并没有波及戏剧领域。其实,以表现人类生活和再现人类生存困境为己任的戏剧从没有停止过对生态问题的关心。自奥尼尔始至今,美国当代剧作家们都非常注重生态学家们所关心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精神)的关系的探索。
2009年01期 v.17;No.53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郭勇;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在明治20年代,西方式的恋爱理念传到了日本并渐次确立起来。但是,这样的以自我与他者的彻底打通为前提的爱的理念在封建气息尚且浓厚的明治时代遭到了传统的"色道"思想的反抗,并在这一时代所盛行的"立身出世"的风潮中遭到了进一步的挫折。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该小说通过内海文三和阿势的恋爱悲剧,揭示了明治时代的日本人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所遭受的自我磨难和寂寞。
2009年01期 v.17;No.5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薛玉凤;
美国短篇小说经典《最危险的游戏》描述了两个臭名昭著的猎人在加勒比海一座孤岛上的生死较量。作者康乃尔通过运用海洋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批判给动物、海洋等自然界带来灭绝性灾难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谴责混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本质差异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猎人变成猎物,巧妙地传达了自己超前的海洋生态意识。
2009年01期 v.17;No.5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淡修安;
长篇小说《切文古尔》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安德烈·普拉东诺夫最为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极具悲剧抒情色彩的纪实性社会哲理小说。小说描绘了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历史画卷。作家通过塑造"切文古尔式社会形态"和"切文古尔式人"这两个经典艺术形象,深度刻画和描绘了新型社会形态的本质及其特征,反映和揭示出普通苏俄民众对这一新型社会形态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宗旨和特色——求索个体和整体存在的意义。
2009年01期 v.17;No.53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皇甫宜均;
诗意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和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是,这一流派关注的是如何发掘平凡生活中美的细节,用抒情方式和富含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细节描述出来,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给读者带来一种切实的感性体验。施笃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德国美学思想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2009年01期 v.17;No.5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易春芳;李建利;
传统的文学批评将吉卜林认作"帝国精神的鼓吹者",然而后殖民研究视野中的吉卜林以及他的代表作《基姆》却告诉人们,吉卜林是较早发现东方文化魅力并试图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寻求沟通的先锋作家之一。
2009年01期 v.17;No.53 78-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尹静媛;
在玛丽·雪莱的成名作《弗兰肯斯坦》中,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在狂热的求知欲的驱使下,盲目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却被自己所造怪人毁灭的故事,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科学技术在违反自然规律后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恐怖场面。本文运用生态伦理的观点探讨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成因,从而揭示出作者对人类求知欲无限膨胀的批判态度以及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设想。
2009年01期 v.17;No.53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丁礼明;
本文通过对戴·赫·劳伦斯几部代表性的小说主题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开展对他毕生所构建的"拉纳尼姆"王国的生态学解密工作,并以此探究劳伦斯小说展示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主题。但他的这种理想既显天真又显荒谬。
2009年01期 v.17;No.53 84-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张忠锋;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是被贯穿于传说中的神仙思想所吸引。本文通过对七夕歌创作的背景、方式以及内容等的分析,探讨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对日本万叶时代七夕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2009年01期 v.17;No.53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