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语言与文化研究

  • 新加坡建国以后中华语言与文化升沉荣枯的启示

    左飚;谭慧敏;

    新加坡华人是一个特殊的族群,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他们的语言、文化沿着一条特殊的道路发展和变化。新加坡建国以后语言与文化的发展轨迹是:第一语言(英语)独领风骚,母语(华语)文化逐渐流失;政府、民间共图保根,以图中华文化复兴。这一轨迹表明,语言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的地位不可动摇,文化的流失和回归与语言的淡化和强化几乎同步发生,充分表现了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2009年01期 v.17;No.53 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汉外对比研究

  • 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赵朝永;邵志洪;

    使役概念表达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英汉语对使役概念的表达存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英语倾向于由使役动词本身实现使役意义,侧重词汇手段;而汉语则倾向于在附加语中表达使役意义,侧重句法手段。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研究表明,在使役概念的语义范畴内,英语使役表达的词汇化程度较高,而汉语则相对较低,这一认识对语际翻译与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2009年01期 v.17;No.5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英汉双宾构式差异的认知语用识解

    田延明;王淑杰;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在语法结构类型和数量上都展示出程度不同的差别。英汉两种语言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相同的结构,但这些结构可能具有相同和不同的语法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双宾构式的研究,分别从双宾构式的功能、概念化,原型理论,整体生成性角度来为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寻求认知理据,从而概括出双宾构式生成的认知机制。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语法结构意义的新的认知识解。

    2009年01期 v.17;No.5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单层构式语法框架下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对比分析

    陈俊芳;

    本文采用Kay和Fillmore(1999)的单层构式语法方法、采用最小递归语义(MRS)的表达形式(Copestake1995,Copestake1999),对英汉语的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进行认知对比,得出了英汉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根本性认知差异,即英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单事件认知,而汉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双事件认知。

    2009年01期 v.17;No.53 14-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 汉英话题标记使用频率的对比研究

    王建国;

    本文对汉英话题标记的类型进行了描写,指出英汉语中不存在专用话题标记,汉英话题标记的使用只能从可能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去探讨;本文发现,汉语话题标记或英语话题标记之间都存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英汉语相对应类型中的标记在使用的可能性上是相似的,但在使用的现实性上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根据话题标记的功能对这些差异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2009年01期 v.17;No.53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英汉“予取”类动词结构认知对比研究

    马宏宇;

    认知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来源于完型心理学,现已作为一种空间组织的基本认知观运用于语言研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性质的不同,处于语言结构中突显位置的实体也不同。本文以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为理论基础,对处于双宾语结构中的英汉"予取"类动词的认知预以新视角的分析,旨在拓展语言研究的视野,探索英汉互译的新思维方式。

    2009年01期 v.17;No.5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 命名与误区:大陆外华文文学

    邓艮;

    有关"华文文学"命名的不断更替和完善不仅仅是文学版图的扩大,更是一种独立学科意识的构建。提出"大陆外华文文学"并非标新立异,主要基于凸显港澳台地区文学因为政治、历史等原因而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呈现海外华文文学因为远离母体文化,在时空翻转中的特殊性。在"全球化"、"多元化"视野下,华文文学研究要警惕两个误区:一是幻想性的一体化和逃避性的多元化。一体化抹煞和遮蔽了华文文学的区域差异和创造主体的精神差异,而多元化往往成为逃避学术勇气的托辞。二是简单附会的影响与融合论。线性的文学和文化之间的比较往往会忽略具体而真实的细节,影响与融合论可能有较清晰的宏观整体效果,但无法为深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生长空间。

    2009年01期 v.17;No.5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神曲》与《西游记》救赎意识之比较

    王敏;

    "救赎"是宗教文学名著《神曲》和《西游记》共有的主题。通过救赎主体、模式、终极目标几个层面的比较,可以见出这两部名著各自代表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文化特征:《神曲》宣扬基督教原罪意识,救赎具有普泛性,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强调理性判断和忏悔的力量;《西游记》代表中国化、民间化了的佛教意识,救赎具有英雄化、神化色彩,注重感性信仰,民间佛教文化则是乐感文化,表达了对富足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

    2009年01期 v.17;No.5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从《豹》看里尔克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与发展

    陈利利;

    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从形成到完善历经了很长的时间,也在法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法国象征主义体现在小说、绘画和戏剧等诸多领域,但其突出的成就则在诗歌方面。20世纪初的后期象征主义在德语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里尔克在接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风格。

    2009年01期 v.17;No.53 33-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试论象征主义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

    王曼;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自由诗体的代表,其作品素以现实主义著称,但他作品中象征手法的出色运用、重乐律感的创作特点等却体现出他与法国象征主义流派的渊源,然而艾青并没有一味模仿,他将象征主义创作理念与本民族现实很好结合,体现出比象征主义诗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2009年01期 v.17;No.5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 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标记性:功能语言学视角

    丁素萍;

    语言的标记性体现在各个层面上。句子结构的标记特征可以通过考察小句中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标记特征来研究。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标记性,发现它们的标记特征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主位结构的标记性与语法成分在小句中的位置有关,信息结构的标记性与新信息在小句中的位置有关。两种结构在小句上的标记状态有一致和不一致之分。两种结构在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和功能性结构在数的对应上有两种标记状态,即:等同与不等同之分。

    2009年01期 v.17;No.53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信息复合与“after all”的语法化

    陈平文;

    Traugott等人(2004)认为语用含义促成了after all由客观义向主观义的演化,其语义经过了从邀约含义到一般邀约含义最后到语义固着化的历时演变过程。本文在Traugott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复合的角度来补充说明邀约含义的推导过程,论证after all由时间义过渡到常规化的衍生义以及无限丰富的临时意义都是它的本义与语境信息相复合的结果,指出信息复合是促使after all由时间副词演化为语气副词的驱动力。

    2009年01期 v.17;No.53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21世纪国际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

    王烈琴;

    国际视野中的性别语言研究主要涉及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性别言语风格差异及相应的理论构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构词、词义、语序等方面。研究者多从劳动分工、心理学、社会化过程及文化观念等方面解释性别歧视。性别言语风格差异研究集中在语音的标准性、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话题、谈话量、最少反映、沉默等方面。解释性别语言差异的理论有入侵论、禁忌、声望论、优势论、差异论等。新的国际环境下性别语言研究将呈现多维化、多视角化的格局。中国汉语的性别研究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2009年01期 v.17;No.53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汉语中字母词使用的语用理据分析

    张玲;

    作为一种汉语新词,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存在和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本文从语言本身符号性的特质、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等方面探讨汉语中字母词使用的理据,指出字母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属于语言发展的正常现象。同时建议使用字母词时要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法,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满足日常交际和行业交流的需求。

    2009年01期 v.17;No.53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外国文学评论

  • 当代美国戏剧的生态研究

    刘永杰;

    生态文学和生态文学批评虽是当下流行语,但其影响并没有波及戏剧领域。其实,以表现人类生活和再现人类生存困境为己任的戏剧从没有停止过对生态问题的关心。自奥尼尔始至今,美国当代剧作家们都非常注重生态学家们所关心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精神)的关系的探索。

    2009年01期 v.17;No.53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恋爱”的困难:论二叶亭四迷的《浮云》

    郭勇;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全面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在明治20年代,西方式的恋爱理念传到了日本并渐次确立起来。但是,这样的以自我与他者的彻底打通为前提的爱的理念在封建气息尚且浓厚的明治时代遭到了传统的"色道"思想的反抗,并在这一时代所盛行的"立身出世"的风潮中遭到了进一步的挫折。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该小说通过内海文三和阿势的恋爱悲剧,揭示了明治时代的日本人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所遭受的自我磨难和寂寞。

    2009年01期 v.17;No.5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最危险的游戏》中的海洋生态意识

    薛玉凤;

    美国短篇小说经典《最危险的游戏》描述了两个臭名昭著的猎人在加勒比海一座孤岛上的生死较量。作者康乃尔通过运用海洋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批判给动物、海洋等自然界带来灭绝性灾难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谴责混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本质差异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猎人变成猎物,巧妙地传达了自己超前的海洋生态意识。

    2009年01期 v.17;No.5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整体存在的虚妄与个体存在的盲目——对长篇小说《切文古尔》的深度解读

    淡修安;

    长篇小说《切文古尔》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安德烈·普拉东诺夫最为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极具悲剧抒情色彩的纪实性社会哲理小说。小说描绘了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历史画卷。作家通过塑造"切文古尔式社会形态"和"切文古尔式人"这两个经典艺术形象,深度刻画和描绘了新型社会形态的本质及其特征,反映和揭示出普通苏俄民众对这一新型社会形态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宗旨和特色——求索个体和整体存在的意义。

    2009年01期 v.17;No.53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

    皇甫宜均;

    诗意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和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是,这一流派关注的是如何发掘平凡生活中美的细节,用抒情方式和富含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细节描述出来,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给读者带来一种切实的感性体验。施笃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德国美学思想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2009年01期 v.17;No.5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后殖民研究视野中的吉卜林——重读吉卜林作品《基姆》

    易春芳;李建利;

    传统的文学批评将吉卜林认作"帝国精神的鼓吹者",然而后殖民研究视野中的吉卜林以及他的代表作《基姆》却告诉人们,吉卜林是较早发现东方文化魅力并试图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寻求沟通的先锋作家之一。

    2009年01期 v.17;No.53 78-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的生态伦理观

    尹静媛;

    在玛丽·雪莱的成名作《弗兰肯斯坦》中,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在狂热的求知欲的驱使下,盲目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却被自己所造怪人毁灭的故事,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科学技术在违反自然规律后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恐怖场面。本文运用生态伦理的观点探讨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成因,从而揭示出作者对人类求知欲无限膨胀的批判态度以及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设想。

    2009年01期 v.17;No.53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拉那尼姆”王国的生态学思考——解读劳伦斯小说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主题

    丁礼明;

    本文通过对戴·赫·劳伦斯几部代表性的小说主题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开展对他毕生所构建的"拉纳尼姆"王国的生态学解密工作,并以此探究劳伦斯小说展示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主题。但他的这种理想既显天真又显荒谬。

    2009年01期 v.17;No.53 84-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论古代日本的七夕歌创作与神仙思想的关系——以《万叶集》为中心

    张忠锋;

    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歌是以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传说为背景而创作的。笔者认为生活于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七夕歌,其原因不仅仅是被七夕传说中的主人公"牵牛·织女"二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更主要的是被贯穿于传说中的神仙思想所吸引。本文通过对七夕歌创作的背景、方式以及内容等的分析,探讨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对日本万叶时代七夕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2009年01期 v.17;No.53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译者主体性与认知策略

    侯智德;

    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对作为认知主体的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过程做出描述,建立了译者主体的认知模型。以此模型为构架,对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作用与认知策略进行了阐释,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性研究。

    2009年01期 v.17;No.53 92-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汉语词尾“—化”之派生词的英译

    费维宝;蒲茂华;

    汉语词尾"—化"之派生词可根据不同语境而采用不同的译法译为英语。这里所说的译法总体分为直译和意译。直译是将汉语词尾"—化"的派生词译为带前缀"en-"或带后缀"-ate","-en","-fy"和"ize"的英语派生词。而意译则是将带其译为不带显性英语动词派生词缀的英语单词、短语或句子。

    2009年01期 v.17;No.53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国内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林正军;刘永兵;王冰;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我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在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已取得的成绩和尚存的问题。最后,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

    2009年01期 v.17;No.53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论“交际语言教学”及其现实意义

    杨莉;

    本文首先扼要地回顾了"交际语言教学"产生的理论背景,阐述了它的教学理念及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交际语言教学"形成了它自身的教学特点及模式等。重温这一教学流派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教学的本质。

    2009年01期 v.17;No.53 105-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范畴化与专业英语语法教学

    吕筠;董晓秋;

    本文探讨了范畴化理论在大学专业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并阐述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则。

    2009年01期 v.17;No.53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张颖;

    模因论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提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本文以大学英语中的听力和口语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对模因论与听力和口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模因架起了听力和口语之间的桥梁,从新的角度解释了听力和口语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模因论对听力和口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2009年01期 v.17;No.53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