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 认知语言学符号学再分析——兼评认知语言学的三项基本原则

    郭鸿;

    笔者在发表题为“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的文章以后,鉴于认知语言学在我国的新发展及个人认识的深化,又撰写了这篇文章:“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再分析——兼评认知语言学的三项基本原则”,指出认知语言学与皮尔斯符号学在理论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学科和符号学的伟大贡献,同时指出其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2007年02期 No.4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回顾与前景展望

    刘立华;

    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批评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较深的渊源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后者的研究成果。作为两个不同却又紧密联系的对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描述方法,只有在进一步对话中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人们对话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2007年02期 No.4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心理空间和过去完成时的语篇连贯功能

    赵秀凤;

    本文利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过去完成时/体在不同语境中的心理空间结构。它的语篇功能不再简单地体现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标记新语段,引导读者连接、整合心理空间,建立连贯的心理表征。这对于复杂叙事语篇的认知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7年02期 No.46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低调陈述的认知视角

    鞠红;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低调陈述是常规语言的表达变体和视角选择,其本质属性是对立,反映了说话人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对立,是人们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的异化操作。文章还分析了低调陈述现象的标记性,语义原型范畴等方面。我们试图证明,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研究低调陈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拓宽对低调陈述的传统研究,加深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从语言的角度对世界进行概念化以及语言和认知的深层关系。

    2007年02期 No.46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解构Lakoff的隐喻理论——对概念隐喻的否定

    姚岚;李元江;

    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隐喻观的彻底背离,因为其理论强调隐喻的本质是储存在我们大脑中的概念,而隐喻表达只是隐喻概念在语言层面的派生。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学以及其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只要仔细研究,仍能揭示该理论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本文从经验基础、隐喻表达和概念隐喻、原始隐喻、隐喻理解等方面深入剖析Lakoff及其合作者的隐喻理论,旨在论证概念隐喻既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2007年02期 No.46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语感范畴与语言策略

    汤富华;

    二语习得过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语感”。然而语感的定义多种多样未有定论。笔者试图从行为主义结构论找寻二语习得过程中带有公差的英语“语感”内涵并通过英语语感训练模式中六个假设的自由途径获取二语语能所需的语感。本文就语感研究提出了本体的质疑,并指出理论与实际相悖相连的节点,并就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进行了甄别。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CET行业中的弊端,笔者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理性的教改策略。

    2007年02期 No.4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

    赵改梅;王晓斌;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指文化基因,它因模仿传播而生存。本文从模因论、传播学角度以2001、2002、2003年的流行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流行语的流通度为主要依据,对流行语的传播规律作了细致分析和探索,旨在提供语言研究的新视角。

    2007年02期 No.46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其他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苦难主题下的历史主体自我意识——叶广芩小说研究之一

    郑闽江;

    《采桑子》是叶广芩用现代叙事方式表达的历史性思考,其表现生活本质的主题是苦难,并从中折射了诡秘而生动的时代特征。叶广芩调侃的笔调实则是变异的批判,显示了文学的本意和价值:在消解了悲剧和崇高的后现代时期,小说仍能保持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及在叙事过程中没有衰退的历史主体自我意识。

    2007年02期 No.46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中诗学思想之比较

    南健翀;

    自古以来,中西诗学思想都在分属于自己的语境中发生、发展着,衍生出形形色色具有不同民族特色、文化意蕴以及审美内涵的诗学思想体系。西方诗学重“模仿”与“再现”;而中国诗学重“感悟”、重“意境”、重“表现”、重“形象”,而轻“模仿”、轻“抽象”、轻“逻辑”。然而,这种“二分法”似乎总是倾向于把中西诗学思想体系置于对立的两极,而忽略了不同文明内部的复杂性,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融通性,以及人类思维的共性。通过个案研究,笔者试图证明,中西诗学思想之间的这种相互借鉴、相互生发是完全可能的,是建设性的、有意义的。

    2007年02期 No.4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冷淡的深挚 玩笑的辛酸——论卞之琳对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的接受

    景岚;王涛;

    卞之琳作为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自觉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并将此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使之本土化,在探索新诗艺术“化欧”,“化古”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本文将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厌世,倦怠情绪,以及艾略特的“非个人化”和“戏剧化”对卞之琳的影响作以论述,从而了解和认识卞之琳对象征主义诗学的接受过程。

    2007年02期 No.4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浑然天成的“契合”——论艾青诗歌与西方文艺思潮的渊源关系

    崔盈华;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唱人,他的诗歌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与个人气质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契合”,本文从艾青所受“五四”以来新文学与外国文学教育及其旅法经历等方面出发来探讨其诗歌与西方现代象征派等文艺思潮之间相互“契合”的渊源关系,从而引申出艾青诗歌在此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创新所形成的鲜明的艺术风格。

    2007年02期 No.4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翻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与关联重构

    马萧;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总是建立在一定语境假设基础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意欲传递的新信息总是以一定的已知信息假设为前提的。翻译作为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交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源语中的许多信息假设在译语环境中或耗损、或流变、或被取消,致使译文读者无法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或产生错误的语境效果,最终使译文失去关联,造成翻译交际失败。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出发,把翻译置于交际范畴,从认知的角度剖析了翻译过程中语境假设缺失的成因,提出了在目标文本中重建译文关联的几种处理策略。

    2007年02期 No.4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

    于建平;岂丽涛;

    评价意义存在于各类语篇中,它体现语篇的人际功能。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在评价意义表达上的对等也是衡量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原文的评价意义在译文中是否表达出来,程度如何,都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价值取向有关。本文基于Martin & Rose的评价理论,分析《红楼梦》里《好了歌》中所表达的评价意义及其在八种英译本中的实现。旨在从评价理论的角度衡量《好了歌》八个译文的翻译质量,为翻译作品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007年02期 No.46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论“借鉴”之于汉诗英译

    宋元康;

    汉诗英译始于19世纪,迄今已有诸多译本,其中不乏优秀译作,深为英语读者喜之、乐之、好之。这些佳作有一共同特点,即对英诗表现手法的巧妙借鉴。本文以部分中外学者的译文为例,探讨借鉴在汉诗英译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2007年02期 No.46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原型与翻译中叙事语篇的范畴化——论鲁迅科学小说译作的叙事语篇范畴

    黄琼英;

    原型代表着同一范畴的典型属性,作为人认知与理解的基本参照系,有很强的认知建构价值。那么在涉及两种认知范畴转换的翻译过程中,原型作用于翻译的机制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原型与鲁迅科学小说译作叙事语篇范畴关系,揭示原型对原文叙事语篇的范畴化及对译文的建构作用。

    2007年02期 No.46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目的论与汉英广告翻译

    刘晓梅;

    本文从功能主义“目的论”角度讨论汉英广告翻译。提出译者在汉英广告翻译实践中应采取归化原则,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特征、文化习惯和读者期待,以达到广告预期的商业目的。

    2007年02期 No.4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 中西自然审美观照方式与旨趣比较

    王小伦;

    中西自然审美情趣的不同反映了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隐居山野、静观自然的传统,也有漫步山水、抒怀寄慨的传统。近代西方认识自然的主要模式是科学探险,但浪漫主义提倡回归自然,是对这一传统的反拨。中西自然审美之间虽然存在相似之处,但在根本旨趣上有很大不同。浪漫主义自然审美并没有摆脱人类中心论。本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从观察方式角度讨论两种文化中自然审美旨趣的异同。

    2007年02期 No.4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英汉双及物构式比较

    任龙波;

    构式语法是十多年来的新兴学科。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来自生活体验的给予行为是双及物构式的认知基础,物质世界的给予动词双及物构式是各种双及物构式的原型,“与者S主动地把N2转移给N1”是双及物构式的对应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英汉对比,两种语言在总体上表现出一些共性,但在子系统上和具体词汇的对等上表现出差异。跨语言的构式对比同时表明,构式的配价是由构式决定的,而不是由动词决定的。

    2007年02期 No.46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英汉象形文字的应用与翻译

    李晓燕;李光群;

    英汉象形文字的比较是建立在象形文字具体内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象形文字具体意义的展示,探讨了英汉象形文字表意功能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语和汉语象形文字在构词和构句上的语用特点,并在双语比照下进一步探讨了象形文字的转换规律和原则,从而达到有效地运用和理解象形文字。

    2007年02期 No.4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外国文学研究

  • 魔幻与现实交相辉映 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试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作渊源

    段波;

    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已经成为全球文坛的普遍现象,但是《哈利·波特》决不是来自外太空的异型,她是集众多文学传统之大成的“混血”精灵,熔圣经文学、神话传说、魔幻主义、超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于一炉,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地映射了社会生活。正是充分吮吸了传统文学的精华才铸就了《哈利·波特》在世界文坛上经典的地位。

    2007年02期 No.46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只奇葩——莫斯科概念主义

    李新梅;

    作为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支非官方文艺潮流,莫斯科概念主义在俄罗斯当代文学,尤其是后现代文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它继承和发展了最早的后现代文学流派,又为开创新的后现代文学分支,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本文介绍了莫斯科概念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理论基础和美学原则,并以代表诗人的作品为例,进一步分析了莫斯科概念主义的特征,最后揭示了它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7年02期 No.4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喧哗与骚动》中的神经症人格

    雷红珍;崔雅萍;

    本文利用心理分析家卡伦·霍妮的人际关系理论来分析康普生家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即父母的冷漠,没有责任心,使他们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基本焦虑。为了防御这种焦虑,杰生采用了反对人的顺应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人称为“敌对型”。这种人的安全感建立在只要我有权利,就谁也伤不到我的逻辑上;昆丁采取了避开人的顺应模式,采取这种顺应方式的人,称为“退缩型”。这种人的安全感建立在只要我离群索居,就什么也伤不到我的逻辑上。所以,昆丁和杰生都是神经症人格。凯蒂的失贞,给了他们一个宣泄的机会,他们趁机制造了大量的喧哗与骚动。

    2007年02期 No.46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文字与镜像——两种不同叙事魅力的《紫色》

    毛凌滢;

    文字与影像作为不同的叙事媒介有着美学与叙事的共通性,但因媒介的差异,二者的表意与叙事方式又存在着差别。它们有着各自不可代替的交相辉映的艺术魅力。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改编自小说的影像叙事并不低于文字叙事。本论文以《紫色》的电影改编为例,探讨文字与镜像所呈现的不同的叙事魅力,说明电影的改编是对原作的创造性阐释,既和原作呈现多重互文性关系,又有自己的独立品格。

    2007年02期 No.4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英语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多层面间相关系数对比

    彭世勇;

    通过对173名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调查,在跨文化敏感度所包含的五个层面之间找到了较强的相关关系。在被测定的10对相关关系中,5个Pearson相关系数在显着性p〈0.001的水平上达到了.3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hen和Starosta开发的跨文化敏感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同时还证明,采用多层面的测试方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对象在跨文化敏感深层结构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从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提供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2007年02期 No.46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产出性练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陈声威;

    Swain认为,产出性活动有三个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刺激注意”。它指的是学习者在产出(说或写)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语言中的缺陷,从而注意到目的语中的相应语言形式,促进语言习得。本研究考察了产出性练习在习得六个英语词语搭配中的作用,受试是初中三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对实验后的两次测试所收集的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本实验的两个主要发现:第一、对这些语言形式的习得,产出性练习比理解性练习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点证实了Swain的观点;第二、受试在不同的产出性练习中的表现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不同的产出性练习所要求的认知水平不一样造成的。研究者还发现,同样的产出性练习对具有不同句法特征的语言形式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2007年02期 No.4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关于大学英语师生课堂教学活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咸修斌;孙晓丽;

    本研究通过对六所高校中253名公外教师和720名公外学生关于课堂10类教学活动的认知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公外师生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偏爱传统的教学活动,对交互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持保留态度;而学生则反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主控地位,希望能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课堂活动趣味性。分析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从理论上和事实上都可以证明是富有成效的。因此,教师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更新理念、从学生的需求考虑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目标语水平。

    2007年02期 No.46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学习者性格特征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调查分析

    王佳灵;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在我国,学生的人格因素与其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家早已认识到研究人格因素与外语学习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研究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本论文通过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来探讨上述问题,结果表明,学生的人格因素对其听力和阅读有较大影响,而对其他语言能力则无甚影响。外向性格的学生听力较强而内向性格的学生阅读能力较佳,但其总成绩差别甚微。本文分为四部分:相关研究的回顾、本调查的设计、结果与发现、分析与讨论。

    2007年02期 No.46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