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
搭桥推理指的是根据某个显性结构对其所隐含的指称对象进行推理的过程,而切分语篇表征理论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一种动态语义学理论,它用逻辑形式化的方法,系统地给出了如何在动态语境的条件下明确语词和语句意义的具体做法,实现了对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刻画,使许多在静态语义条件下不能解决的语言现象得到了解释;切分语篇表征理论中提出的最大化语篇连贯原则认为,以具有最大关联度的方式理解语篇,就等于以具有最大连贯度的方式理解语篇;使用该原则,并结合一个限制回指解释的句法条件即右边界限制条件,可以对搭桥推理做出新的解释。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和评价。
2007年01期 No.4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周国辉;隋虹;
国内外学者在探讨语法化的机制时,较少有人详细讨论语言语境的作用,英汉语的情况大体如此。在本质上,词的意义和功能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之中才得到实现,实词虚化是在一定的语言使用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而语言环境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语言语境作为语法化机制在英汉语中的异同。
2007年01期 No.4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王义娜;李银美;
支持性言语反馈是听话人参与谈话的一种重要言语行为。本文就汉英访谈节目进行了对比调查,发现汉语访谈中支持性言语反馈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英语;但所使用的高度支持性言语反馈却低于英语。言语行为上的这些区别反映出沉淀于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礼貌观念:一般支持性言语反馈不符合西方文化的礼貌表达。
2007年01期 No.45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邓志勇;
文章指出了当前修辞学中的悖论,认为修辞学应该重新定位。要给修辞学一个恰当的定位涉及到几个修辞哲学问题:人性观、语言观、交际观和知识观。我们认为,修辞是使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
2007年01期 No.4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郭富强;
汉英篇章连接性词语的使用与各自语言特征密切相连,汉语以隐性连接为主,较少采用连接性词语,英语呈显性,连接词语是语篇组织的主要手段。但在汉语英语的语篇组织中,隐性连接也得到广泛的运用,表现了语篇连接性词语的辩证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更要对其作辩证研究。
2007年01期 No.4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张维鼎;
本文首先描述了人在世界认知中产生的概念范畴构造系统如何反映和实现于语言之语义/句法构造系统,这个构造系统又成为人进一步认识世界的认知约束而使人陷入认知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隐喻表达主体与喻体的意象构造如何是一种语用认知构造,能让人产生和宣泄认知感悟而超越认知困窘,和隐喻的交叉指涉意象定义的独特认知功能。本文还论述了隐喻相似性的性质、特点及其语用认知功能,最后从语用关联理论角度讨论隐喻是以喻示和类比推理为原理的言语行为。
2007年01期 No.4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郭鸿杰;
本文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2007年01期 No.45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周卫红;王伟;
本文借用功能语法理论和语料分析来对比英汉语篇中的替代类型,以此论证语法化理论对于对比语言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替代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并非为英语所独有,汉语语篇中也有替代手段。在评估替代词时,语法化是一个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应当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话语分析、语法化理论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等其他理论支持。
2007年01期 No.45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陈运香;
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都做了比较详细地阐释,它主张语言影响思维以及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本文通过解析语言相对论中的文化观,围绕“语言和文化的主次”、“语言如何影响思维”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的“个性”与“共性”三个方面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问题进行思考。
2007年01期 No.4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张玉芳;
演讲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交流中作为促进合作的有力方式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对演讲的研究主要从纯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侧重辞格、文体等文本内的语言因素,还不能满足指导解读与实践的需要。而西方演讲修辞批评的核心思想则主要关注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在演讲互动中,演讲者可以运用认同与施压的修辞手法影响受众,而受众则拥有评判的相对优势来反作用于演讲者。为展现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修辞互动,文章分析了克林顿在北大的演讲,希望对中国的演讲者及受众有借鉴意义,推动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007年01期 No.45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王改娣;
从外部韵式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般分为四部分:三个四行和一组对句。然而,在内在逻辑关系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部结构却并非整齐划一。除了与外部结构相吻合的四段经典模式外,很多诗的内部结构为两段式,与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相仿,但有些诗的内部结构则为三段式。另外,即使是四段式或两段式结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常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十四行诗结构的特点。
2007年01期 No.45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赵红;
20世纪,俄罗斯文论中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创始人和代表尤.米.洛特曼随之享誉世界。洛特曼独辟蹊径,善于把文学现象置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广泛研究,其中对普希金的研究占了主体。他以普希金的生活和创作为研究目标,使结构-符号研究和普希金研究相得益彰。本文论述了洛特曼的普希金研究的卓越成就及重大意义,概括了洛特曼对文论研究的创新性贡献。
2007年01期 No.45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杨洁;
美籍华裔女作家如汤婷婷、谭恩美等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赢得了赞赏,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耀。但是在这些荣耀的背后,却存在着尴尬的文化僵局。她们为了顺应女性主义的潮流,确立女性主体意识,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把华裔男人描写成了残忍、低能只会欺负本族裔中女性的男子汉形象,这一切遭到了男性主体意识的对抗和华裔男性作家的强烈批评。
2007年01期 No.45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项凤靖;
D.H.劳伦斯的代表作《彩虹》、《恋爱中的妇女》里反复出现的“火车意象”构成了小说的“节奏”,并贯穿着批判工业文明的主题。“火车意象”的背后是劳伦斯对进步内涵的解构和质疑,对现代文明中人类社会出路的忧患和思考。
2007年01期 No.4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郭淑青;
该论文旨在通过分析西尔维亚.普拉斯的《钟形罩》来探寻女性成长模式在遵循普遍成长模式基础上的变体形式。文章首先介绍“分离-转变-回归”这个普遍成长模式,接着通过文本分析,指出女性由于面临“屋子里的天使”给她们带来的压力,她们的“分离”实际上是被“禁锢”和限制;她们的转变不是转变为成人,而是特指转变为“女人”,尤其是被男人接受的“屋子里的天使”;她们的“回归”是以女性的身份回归到“父权”社会中。
2007年01期 No.4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张若西;
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所写的南方的悲剧故事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小说技巧上的意识流,多角度叙述法,隐喻等的运用给作品涂上了一层变幻莫测的神秘色彩。笔者通过运用新批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威廉.福克纳的《熊》的文本中的主人公艾萨克.麦卡斯林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熊”是在呼唤自然意识和社会道德。
2007年01期 No.4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戴桂玉;
女性主义翻译关注语言中的性别问题,突出译者的性别政治立场,强调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语境对文本阐释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利用翻译作为文化干预的手段,使翻译文学参与译入语文化的建构,因而突显了译者对文本进行干预和操纵的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文化学派关于翻译“就是改写,也就是操纵”,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文化干预的一种手段的理论。
2007年01期 No.45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苏晓军;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的口译教学使用的多为语言方法,对学生从词到句到段落到整个语篇进行同传训练,而忽视了一些心理语言学技巧的训练。80年代末以来西方对同声传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方面。笔者认为一些认知模型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在口译教学中借鉴,因此本文试对三种西方同声传译研究的认知模型进行简评,并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口译/同传教学的建议。
2007年01期 No.45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何伟;张娇;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古诗词是汉语意合的高度体现。本文以韩礼德的概念隐喻为依据,从翻译研究中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来探讨古诗词英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可以解释从意合向形合转换中的一些诸如紧缩句、模糊性以及无主句的英译问题。
2007年01期 No.4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李占喜;
本文在G u tt的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内,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运作特点进行了尝试性的概括与总结:关联性、动态性、不确定性。这三个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与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没有任何关联性的译文是失败的。在关联性的观照下,原文作者传达的明示刺激、原文认知语境、译者在大脑中对作者意图的加工处理、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他们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的了解、以及译者的综合素质等的互动过程,使具有不确定性特点的翻译过程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运作之中。
2007年01期 No.4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文军;宋佳;
新闻评论是对在传播媒体中发表的评论性文章的总称,本文从编译的角度论述英文新闻评论这一特殊文体的特点与翻译方法。比如应注意编译的政治性和阶级性,主题的明确性,调整结构尽量使译文符合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与风格,应该注意新闻的“时效性”。
2007年01期 No.45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庄恩忠;
词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它在翻译中的处理会涉及到文化的不同内涵,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对英汉文化词语内涵的分析与对比,找出差异,提出文化词语在翻译中的处理技巧与方法。
2007年01期 No.45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肖英;吕晶晶;
本文简要介绍了语法隐喻理论,并通过中英文的词汇语法对比研究,讨论了语法隐喻理论对学术语篇英汉翻译的指导作用。同时,以《语言战争》中文译著为例进行对此印证。
2007年01期 No.45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王巍;
本文从操控派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这三个角度出发,阐释了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政治功利性。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了弥补本土诗学作用的不足,借此改变落后的意识形态,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展开了,并得到了当权者与出版机构等赞助人强有力的倡导与支持,去完成启蒙民众,救亡图存的政治使命,翻译活动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功利性,这也是翻译选材与策略选取的轴心。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到它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发挥的作用。
2007年01期 No.4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陈芙;
关于归化与异化译法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本文将分析《围城》英译本中这两种译法的应用情况,目的在于说明翻译中应以异化译法为主、归化译法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文化特色。
2007年01期 No.4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王炤;井永洁;
本文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作用。指出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等翻译策略都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而采取的翻译方法。同时,片名的语言结构和商业性也应与文化语境顺应。文化语境在片名的翻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007年01期 No.4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周大军;赵德全;
观念是二语学习者策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观念影响学习者对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本研究主要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若干不同类型高校本科阶段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四个年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试图了解高校英语学习者观念的总体状况及其在各个年级的阶段性状况,观察他们的观念在不同学校、年级、专业、性别上的差异以及观念内部变量间的相关性,从而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观念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较为整体地认识。
2007年01期 No.4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刘延;
本文首先扼要地回顾了“任务型教学”产生的背景,并阐述了它的主要特征、分类以及对外语教学的有益启示。由于“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它将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习者的个性化外语学习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并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007年01期 No.4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吴瑾瑾;
近年来,西方“实用主义”的思想观念盛行于高校校园,直接导致当前外语界中普遍存在的对英语语言的重工具性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实用性轻素质教育之倾向,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外语院系英美文学课程的日益边缘化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多年来在文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提出了充分发挥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完整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对文学边缘化问题的有力反驳。
2007年01期 No.4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