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书面语中的名词化

    王璐

    名词化是口语体向书面体转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对口语与书面语的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程度进行分析 ,探讨名词化赋予书面语的特性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2005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书面语中的名词化

    王璐

    名词化是口语体向书面体转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对口语与书面语的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程度进行分析 ,探讨名词化赋予书面语的特性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2005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书面语中的名词化

    王璐

    名词化是口语体向书面体转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对口语与书面语的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程度进行分析 ,探讨名词化赋予书面语的特性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2005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跃

    E· E·卡明斯 ,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 ,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 ,不喜欢大众化 ,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 ,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 ,分析 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 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2005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跃

    E· E·卡明斯 ,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 ,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 ,不喜欢大众化 ,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 ,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 ,分析 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 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2005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跃

    E· E·卡明斯 ,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 ,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 ,不喜欢大众化 ,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 ,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 ,分析 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 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2005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汉语中接受英语外来词的新倾向及其心理透视

    金其斌

    本文探讨了汉语中英语外来词译法的新趋向 ,即港台译法引入、专业术语进入普通词汇、音译增多、直接引用四种趋势 ,并就这些变化产生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剖析。

    2005年0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汉语中接受英语外来词的新倾向及其心理透视

    金其斌

    本文探讨了汉语中英语外来词译法的新趋向 ,即港台译法引入、专业术语进入普通词汇、音译增多、直接引用四种趋势 ,并就这些变化产生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剖析。

    2005年0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汉语中接受英语外来词的新倾向及其心理透视

    金其斌

    本文探讨了汉语中英语外来词译法的新趋向 ,即港台译法引入、专业术语进入普通词汇、音译增多、直接引用四种趋势 ,并就这些变化产生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剖析。

    2005年0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VOA特别英语和标准英语的话语基调研究

    裘燕萍

    VOA广播新闻是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训练的重要内容 ,也普遍认为是他们的难点之一。本文选用了用特别英语和标准英语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两则 VOA广播新闻稿 ,从语境配置入手进行分析 ,发现这两种新闻稿的话语基调不同 ,导致了语篇结构、评价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

    2005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VOA特别英语和标准英语的话语基调研究

    裘燕萍

    VOA广播新闻是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训练的重要内容 ,也普遍认为是他们的难点之一。本文选用了用特别英语和标准英语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两则 VOA广播新闻稿 ,从语境配置入手进行分析 ,发现这两种新闻稿的话语基调不同 ,导致了语篇结构、评价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

    2005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VOA特别英语和标准英语的话语基调研究

    裘燕萍

    VOA广播新闻是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训练的重要内容 ,也普遍认为是他们的难点之一。本文选用了用特别英语和标准英语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两则 VOA广播新闻稿 ,从语境配置入手进行分析 ,发现这两种新闻稿的话语基调不同 ,导致了语篇结构、评价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

    2005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黎昌抱,吴锋针

    “死亡”委婉语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又最为常见的现象。它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特征、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发展变化等五个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 ,认为两者之间差异大于相似。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所决定的。

    2005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黎昌抱,吴锋针

    “死亡”委婉语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又最为常见的现象。它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特征、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发展变化等五个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 ,认为两者之间差异大于相似。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所决定的。

    2005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黎昌抱,吴锋针

    “死亡”委婉语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又最为常见的现象。它既是语言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本文从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特征、宗教信仰、价值取向以及发展变化等五个方面对英汉“死亡”委婉语作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 ,认为两者之间差异大于相似。这是由两种语言民族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所决定的。

    2005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论隐喻性词语的功能、构成及理解

    李悦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 ,它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宝库和语言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在特定的英语语言环境下具有隐喻意义的词汇的作用、构成及理解 ,揭示隐喻性词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的意义及作用。

    2005年0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论隐喻性词语的功能、构成及理解

    李悦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 ,它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宝库和语言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在特定的英语语言环境下具有隐喻意义的词汇的作用、构成及理解 ,揭示隐喻性词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的意义及作用。

    2005年0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论隐喻性词语的功能、构成及理解

    李悦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 ,它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宝库和语言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在特定的英语语言环境下具有隐喻意义的词汇的作用、构成及理解 ,揭示隐喻性词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的意义及作用。

    2005年0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用批评语篇分析解读布什的演讲

    张蕾

    批评语篇分析 (CDA)是分析政治语篇 ,包括公众演说常用的分析框架。它使演讲人为赢得受众支持而使用的各种语言策略明晰化。综合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的各种分析方法 ,如预设、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语气结构和情态系统 ,以及名词化分析美国总统就萨达姆被抓一事发表的书面演讲 ,得出以下结论 :布什运用预设信息继续为对伊战争进行辩护 ;演说词小句中大量存在的关系过程、名词化现象使他个人的观点带有客观、普遍色彩 ;情态系统的巧妙运用缩短了他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贯穿全文的陈述句更为他树立了自信、可靠的形象。

    2005年01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用批评语篇分析解读布什的演讲

    张蕾

    批评语篇分析 (CDA)是分析政治语篇 ,包括公众演说常用的分析框架。它使演讲人为赢得受众支持而使用的各种语言策略明晰化。综合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的各种分析方法 ,如预设、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语气结构和情态系统 ,以及名词化分析美国总统就萨达姆被抓一事发表的书面演讲 ,得出以下结论 :布什运用预设信息继续为对伊战争进行辩护 ;演说词小句中大量存在的关系过程、名词化现象使他个人的观点带有客观、普遍色彩 ;情态系统的巧妙运用缩短了他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贯穿全文的陈述句更为他树立了自信、可靠的形象。

    2005年01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用批评语篇分析解读布什的演讲

    张蕾

    批评语篇分析 (CDA)是分析政治语篇 ,包括公众演说常用的分析框架。它使演讲人为赢得受众支持而使用的各种语言策略明晰化。综合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的各种分析方法 ,如预设、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语气结构和情态系统 ,以及名词化分析美国总统就萨达姆被抓一事发表的书面演讲 ,得出以下结论 :布什运用预设信息继续为对伊战争进行辩护 ;演说词小句中大量存在的关系过程、名词化现象使他个人的观点带有客观、普遍色彩 ;情态系统的巧妙运用缩短了他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贯穿全文的陈述句更为他树立了自信、可靠的形象。

    2005年01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当今俄罗斯报纸标题语言的变化及功能

    徐莉

    苏联解体至今 ,俄罗斯报刊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俄文报纸标题中出现了口语语体逐渐向报刊政论语体的渗透、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及标题语篇化等趋势。这些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标题的信息、吸引、评价、感染和对话功能。

    2005年01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当今俄罗斯报纸标题语言的变化及功能

    徐莉

    苏联解体至今 ,俄罗斯报刊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俄文报纸标题中出现了口语语体逐渐向报刊政论语体的渗透、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及标题语篇化等趋势。这些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标题的信息、吸引、评价、感染和对话功能。

    2005年01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当今俄罗斯报纸标题语言的变化及功能

    徐莉

    苏联解体至今 ,俄罗斯报刊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俄文报纸标题中出现了口语语体逐渐向报刊政论语体的渗透、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及标题语篇化等趋势。这些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标题的信息、吸引、评价、感染和对话功能。

    2005年01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赵红娟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身势语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俄语语言材料为素材论述与俄语身势语有关的基本概念、身势语的分类、特点及功能 ,并着重对俄汉身势语进行对比和分析 ,帮助人们理解俄汉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 ,避免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障碍 ,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际的效果。

    2005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赵红娟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身势语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俄语语言材料为素材论述与俄语身势语有关的基本概念、身势语的分类、特点及功能 ,并着重对俄汉身势语进行对比和分析 ,帮助人们理解俄汉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 ,避免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障碍 ,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际的效果。

    2005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

    赵红娟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身势语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俄语语言材料为素材论述与俄语身势语有关的基本概念、身势语的分类、特点及功能 ,并着重对俄汉身势语进行对比和分析 ,帮助人们理解俄汉不同文化背景下身势语的差异 ,避免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障碍 ,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际的效果。

    2005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从思维方式看日语的主客观性

    周小臣,周永利

    当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用等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了穷极研究之后也难以理解语言时 ,笔者认为问题就在于语言的表象 ,而忽略了语言的本质——思维方式。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条件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体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集体的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由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2005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从思维方式看日语的主客观性

    周小臣,周永利

    当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用等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了穷极研究之后也难以理解语言时 ,笔者认为问题就在于语言的表象 ,而忽略了语言的本质——思维方式。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条件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体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集体的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由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2005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从思维方式看日语的主客观性

    周小臣,周永利

    当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用等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了穷极研究之后也难以理解语言时 ,笔者认为问题就在于语言的表象 ,而忽略了语言的本质——思维方式。不同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条件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体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集体的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由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2005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谈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马小梅

    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类列出地理环境四大因素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对语言的影响 ,指出语言文化处处显示着地理环境的烙印。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语言差异的原因。

    2005年01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谈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马小梅

    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类列出地理环境四大因素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对语言的影响 ,指出语言文化处处显示着地理环境的烙印。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语言差异的原因。

    2005年01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谈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马小梅

    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类列出地理环境四大因素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对语言的影响 ,指出语言文化处处显示着地理环境的烙印。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语言差异的原因。

    2005年01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陈西滢“三似说”的符号学意义

    王树槐

    陈西滢是第一个提出形意神三似的论者 ,这一划分对后世影响颇大。但是陈氏对神似的神秘、不可知态度使得他基本上否定了这一层 ,他的重心下落到意似。然而有别于他初衷的形意神三似均分的观点却在翻译界传播开来。本文首先运用社会符号学阐释了陈西滢“意似”的意义 ,然后运用皮尔士的符号学论证了形意神三分比形神二分更近于翻译本质。

    2005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陈西滢“三似说”的符号学意义

    王树槐

    陈西滢是第一个提出形意神三似的论者 ,这一划分对后世影响颇大。但是陈氏对神似的神秘、不可知态度使得他基本上否定了这一层 ,他的重心下落到意似。然而有别于他初衷的形意神三似均分的观点却在翻译界传播开来。本文首先运用社会符号学阐释了陈西滢“意似”的意义 ,然后运用皮尔士的符号学论证了形意神三分比形神二分更近于翻译本质。

    2005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陈西滢“三似说”的符号学意义

    王树槐

    陈西滢是第一个提出形意神三似的论者 ,这一划分对后世影响颇大。但是陈氏对神似的神秘、不可知态度使得他基本上否定了这一层 ,他的重心下落到意似。然而有别于他初衷的形意神三似均分的观点却在翻译界传播开来。本文首先运用社会符号学阐释了陈西滢“意似”的意义 ,然后运用皮尔士的符号学论证了形意神三分比形神二分更近于翻译本质。

    2005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试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以翻译学科的发展为视角

    赵荣,班荣学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设置受到专家的质疑。文章认为 ,翻译所具有的是语言的性质和文化的功能 ,语言文化不可分割。英汉翻译所研究的是有效交流的可译性限度和如何克服阻碍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 ,英汉翻译教学是英汉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其教学科目和培养方向应该与英汉译学研究的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而为一 ,既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 ,也是英汉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005年01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试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以翻译学科的发展为视角

    赵荣,班荣学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设置受到专家的质疑。文章认为 ,翻译所具有的是语言的性质和文化的功能 ,语言文化不可分割。英汉翻译所研究的是有效交流的可译性限度和如何克服阻碍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 ,英汉翻译教学是英汉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其教学科目和培养方向应该与英汉译学研究的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而为一 ,既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 ,也是英汉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005年01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试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以翻译学科的发展为视角

    赵荣,班荣学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设置受到专家的质疑。文章认为 ,翻译所具有的是语言的性质和文化的功能 ,语言文化不可分割。英汉翻译所研究的是有效交流的可译性限度和如何克服阻碍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 ,英汉翻译教学是英汉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其教学科目和培养方向应该与英汉译学研究的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而为一 ,既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 ,也是英汉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005年01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

    戈玲玲

    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 ,讨论语境顺应性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 ,提出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过程是译文读者寻找文化语境的顺应过程 ,因为文化是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的 ,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文化 ,翻译也就是不同文化层次的内容的翻译。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 ,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 ,从而在“社会心理”这个顺应的媒介中动态地产生意义 ,因此 ,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东西 ,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2005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

    戈玲玲

    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 ,讨论语境顺应性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 ,提出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过程是译文读者寻找文化语境的顺应过程 ,因为文化是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的 ,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文化 ,翻译也就是不同文化层次的内容的翻译。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 ,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 ,从而在“社会心理”这个顺应的媒介中动态地产生意义 ,因此 ,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东西 ,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2005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

    戈玲玲

    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 ,讨论语境顺应性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 ,提出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过程是译文读者寻找文化语境的顺应过程 ,因为文化是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的 ,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文化 ,翻译也就是不同文化层次的内容的翻译。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 ,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 ,从而在“社会心理”这个顺应的媒介中动态地产生意义 ,因此 ,翻译不是一种固定的、不变的东西 ,而是一种动态的活动

    2005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翻译的阐释视域能否优化?——也从《锦瑟》的英译谈起

    廖昌胤 ,陈白颖 ,张彦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结合西方阐释学理论 ,分析《锦瑟》一诗的不同阐释和不同英译现象 ,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一种与原文可比的再现过程 ,它与阅读过程中的阐释不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因为原文和译文的读者是处在信息化融合的新语境中 ,这与此前的译文与原文相对隔绝的历史语境不同 ,译文的可接受性在于它与原文的可比性 ,因此 ,译文可否从可比性追求阐释视域的优化 ?

    2005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翻译的阐释视域能否优化?——也从《锦瑟》的英译谈起

    廖昌胤 ,陈白颖 ,张彦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结合西方阐释学理论 ,分析《锦瑟》一诗的不同阐释和不同英译现象 ,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一种与原文可比的再现过程 ,它与阅读过程中的阐释不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因为原文和译文的读者是处在信息化融合的新语境中 ,这与此前的译文与原文相对隔绝的历史语境不同 ,译文的可接受性在于它与原文的可比性 ,因此 ,译文可否从可比性追求阐释视域的优化 ?

    2005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翻译的阐释视域能否优化?——也从《锦瑟》的英译谈起

    廖昌胤 ,陈白颖 ,张彦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结合西方阐释学理论 ,分析《锦瑟》一诗的不同阐释和不同英译现象 ,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一种与原文可比的再现过程 ,它与阅读过程中的阐释不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因为原文和译文的读者是处在信息化融合的新语境中 ,这与此前的译文与原文相对隔绝的历史语境不同 ,译文的可接受性在于它与原文的可比性 ,因此 ,译文可否从可比性追求阐释视域的优化 ?

    2005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得失

    朱湘军,郑敏宇

    庞德作为英美文坛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 ,其创造性的翻译在译界褒贬不一。本文从施莱尔马赫的语法和心理学的两套解释学法则具体探讨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上的“得”与“失”

    2005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得失

    朱湘军,郑敏宇

    庞德作为英美文坛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 ,其创造性的翻译在译界褒贬不一。本文从施莱尔马赫的语法和心理学的两套解释学法则具体探讨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上的“得”与“失”

    2005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得失

    朱湘军,郑敏宇

    庞德作为英美文坛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 ,其创造性的翻译在译界褒贬不一。本文从施莱尔马赫的语法和心理学的两套解释学法则具体探讨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上的“得”与“失”

    2005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强化理论体系意识 促进译学健康发展

    邢莲君

    本文指出 ,对于译学学科建设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在于 :译学定义的弹性过大 ,翻译学的概念过于模糊。务必强化翻译理论体系意识 ,创建翻译学和界定译学建设的状况必须以理论体系为准则。

    2005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强化理论体系意识 促进译学健康发展

    邢莲君

    本文指出 ,对于译学学科建设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在于 :译学定义的弹性过大 ,翻译学的概念过于模糊。务必强化翻译理论体系意识 ,创建翻译学和界定译学建设的状况必须以理论体系为准则。

    2005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强化理论体系意识 促进译学健康发展

    邢莲君

    本文指出 ,对于译学学科建设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在于 :译学定义的弹性过大 ,翻译学的概念过于模糊。务必强化翻译理论体系意识 ,创建翻译学和界定译学建设的状况必须以理论体系为准则。

    2005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英汉语篇对比认知与口译能力之实证研究

    黄莉,胡荣,陈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涉外活动与日俱增 ,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口译研究与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的口译译员 ,因此 ,如何发展学生口译能力成为口译研究与教学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试图证明在口译动态过程理论的基础上 ,译员注意力分配模式与英汉语篇对比认知相结合的口译模式对发展学生口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2005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英汉语篇对比认知与口译能力之实证研究

    黄莉,胡荣,陈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涉外活动与日俱增 ,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口译研究与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的口译译员 ,因此 ,如何发展学生口译能力成为口译研究与教学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试图证明在口译动态过程理论的基础上 ,译员注意力分配模式与英汉语篇对比认知相结合的口译模式对发展学生口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2005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英汉语篇对比认知与口译能力之实证研究

    黄莉,胡荣,陈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涉外活动与日俱增 ,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口译研究与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的口译译员 ,因此 ,如何发展学生口译能力成为口译研究与教学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试图证明在口译动态过程理论的基础上 ,译员注意力分配模式与英汉语篇对比认知相结合的口译模式对发展学生口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2005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译者“黑匣”之谜初探

    吴丽萍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多数都是以译作为中心 ,总结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很少涉及对规律的探讨。英国学者贝尔创立的翻译模式从认知学的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黑匣”对信息处理的方式 ,分析了翻译过程的客观性 ,肯定了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

    2005年0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译者“黑匣”之谜初探

    吴丽萍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多数都是以译作为中心 ,总结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很少涉及对规律的探讨。英国学者贝尔创立的翻译模式从认知学的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黑匣”对信息处理的方式 ,分析了翻译过程的客观性 ,肯定了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

    2005年0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译者“黑匣”之谜初探

    吴丽萍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多数都是以译作为中心 ,总结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很少涉及对规律的探讨。英国学者贝尔创立的翻译模式从认知学的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黑匣”对信息处理的方式 ,分析了翻译过程的客观性 ,肯定了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

    2005年0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研究

    李旭奎,左金梅,邓红风

    本文以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各 4 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和面谈等方法 ,探究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观念的总体倾向 ,比较高、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异同。结果表明 :1)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管理策略、后天努力、形式操练策略和功能操练策略对学好外语很重要 ;2 )除母语观念外 ,高、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不存在较大差异。

    2005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研究

    李旭奎,左金梅,邓红风

    本文以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各 4 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和面谈等方法 ,探究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观念的总体倾向 ,比较高、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异同。结果表明 :1)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管理策略、后天努力、形式操练策略和功能操练策略对学好外语很重要 ;2 )除母语观念外 ,高、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不存在较大差异。

    2005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研究

    李旭奎,左金梅,邓红风

    本文以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各 4 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和面谈等方法 ,探究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观念的总体倾向 ,比较高、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异同。结果表明 :1)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管理策略、后天努力、形式操练策略和功能操练策略对学好外语很重要 ;2 )除母语观念外 ,高、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不存在较大差异。

    2005年01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论交际法的教学效应

    龙献平,黄光大

    本文对交际法的教学效应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有 :1)交际法不可能独立担当起培养交际能力的全部任务。交际法作为一种输出性的、运用交际来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手段 ,必须建筑在学习者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反过来。2 )交际法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 ,开创了创设情景、设置信息差、设置交际任务、注重真实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交际活动的特色教学法 ,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有必要加强过程研究 ,在点点滴滴的教学中开发和创造利用所学内容真实交流的各种机会和条件 ,把传统法与交际法完美地结合起来。

    2005年01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论交际法的教学效应

    龙献平,黄光大

    本文对交际法的教学效应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有 :1)交际法不可能独立担当起培养交际能力的全部任务。交际法作为一种输出性的、运用交际来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手段 ,必须建筑在学习者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反过来。2 )交际法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 ,开创了创设情景、设置信息差、设置交际任务、注重真实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交际活动的特色教学法 ,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有必要加强过程研究 ,在点点滴滴的教学中开发和创造利用所学内容真实交流的各种机会和条件 ,把传统法与交际法完美地结合起来。

    2005年01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论交际法的教学效应

    龙献平,黄光大

    本文对交际法的教学效应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有 :1)交际法不可能独立担当起培养交际能力的全部任务。交际法作为一种输出性的、运用交际来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手段 ,必须建筑在学习者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反过来。2 )交际法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 ,开创了创设情景、设置信息差、设置交际任务、注重真实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交际活动的特色教学法 ,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有必要加强过程研究 ,在点点滴滴的教学中开发和创造利用所学内容真实交流的各种机会和条件 ,把传统法与交际法完美地结合起来。

    2005年01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蔡向凡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而互动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下的一个最具特色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互动优势 ,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 ,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2005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蔡向凡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而互动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下的一个最具特色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互动优势 ,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 ,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2005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蔡向凡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而互动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下的一个最具特色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互动优势 ,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 ,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2005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石洛祥,齐迎军

    本文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欧美风行一时的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 ,特别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说与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 ,作者指出了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原则 ;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笔者最后总结出了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以及改革方向。

    2005年0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石洛祥,齐迎军

    本文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欧美风行一时的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 ,特别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说与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 ,作者指出了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原则 ;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笔者最后总结出了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以及改革方向。

    2005年0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石洛祥,齐迎军

    本文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欧美风行一时的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 ,特别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说与巴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 ,作者指出了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原则 ;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笔者最后总结出了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以及改革方向。

    2005年0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刘红,邓鹂鸣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思维无时无刻都在制约和塑造着语言。他们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互为表征。本文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入手 ,分析了不同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中词语选择、句子结构、语篇构建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指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对英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意识 ,并提出了如何缩小差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2005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刘红,邓鹂鸣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思维无时无刻都在制约和塑造着语言。他们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互为表征。本文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入手 ,分析了不同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中词语选择、句子结构、语篇构建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指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对英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意识 ,并提出了如何缩小差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2005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刘红,邓鹂鸣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思维无时无刻都在制约和塑造着语言。他们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互为表征。本文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入手 ,分析了不同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中词语选择、句子结构、语篇构建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指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对英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意识 ,并提出了如何缩小差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2005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从培养认知到创意表达

    黄传根

    外语教师对单项语言技能所做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 ,并且有效地指导着当今的外语教学实践。然而 ,综合性地认识和探讨语言技能认知与表达之间辩证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其实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同样向我们揭示出一种有关外语教学中的客观规律 ,更能使我们了解到 :如何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到开创深层含义的语言表达的必然过程 ,如何把现有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由此产生的诸多练习形式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认识高度。

    2005年01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从培养认知到创意表达

    黄传根

    外语教师对单项语言技能所做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 ,并且有效地指导着当今的外语教学实践。然而 ,综合性地认识和探讨语言技能认知与表达之间辩证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其实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同样向我们揭示出一种有关外语教学中的客观规律 ,更能使我们了解到 :如何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到开创深层含义的语言表达的必然过程 ,如何把现有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由此产生的诸多练习形式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认识高度。

    2005年01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从培养认知到创意表达

    黄传根

    外语教师对单项语言技能所做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 ,并且有效地指导着当今的外语教学实践。然而 ,综合性地认识和探讨语言技能认知与表达之间辩证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其实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同样向我们揭示出一种有关外语教学中的客观规律 ,更能使我们了解到 :如何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到开创深层含义的语言表达的必然过程 ,如何把现有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由此产生的诸多练习形式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认识高度。

    2005年01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没有形象的诗——雅各岱的《短歌集》评析

    冯光荣

    本文对《短歌集》的美学特点进行了评析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著名瑞士法语诗人菲力浦·雅各岱的诗歌美学观。

    2005年01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没有形象的诗——雅各岱的《短歌集》评析

    冯光荣

    本文对《短歌集》的美学特点进行了评析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著名瑞士法语诗人菲力浦·雅各岱的诗歌美学观。

    2005年01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没有形象的诗——雅各岱的《短歌集》评析

    冯光荣

    本文对《短歌集》的美学特点进行了评析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著名瑞士法语诗人菲力浦·雅各岱的诗歌美学观。

    2005年01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解读巴塞尔姆的小说语言

    曹路漫

    语篇分析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 ,上个世纪 70年代有了长足发展。语篇分析不仅对语言学研究具有理论价值 ,对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更有其应用价值。本文应用语篇分析理论对巴塞尔姆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旨在通过分析揭示巴塞尔姆是如何通过奇特的风格、反常的思路来叙述一个常见的故事。

    2005年01期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解读巴塞尔姆的小说语言

    曹路漫

    语篇分析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 ,上个世纪 70年代有了长足发展。语篇分析不仅对语言学研究具有理论价值 ,对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更有其应用价值。本文应用语篇分析理论对巴塞尔姆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旨在通过分析揭示巴塞尔姆是如何通过奇特的风格、反常的思路来叙述一个常见的故事。

    2005年01期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解读巴塞尔姆的小说语言

    曹路漫

    语篇分析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 ,上个世纪 70年代有了长足发展。语篇分析不仅对语言学研究具有理论价值 ,对语言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更有其应用价值。本文应用语篇分析理论对巴塞尔姆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旨在通过分析揭示巴塞尔姆是如何通过奇特的风格、反常的思路来叙述一个常见的故事。

    2005年01期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新论》序

    周世范

    2005年01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新论》序

    周世范

    2005年01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新论》序

    周世范

    2005年01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 试谈全国普通高考英语科作文题评分标准的若干问题

    王洋

    从测试学的角度看 ,全国普通高考应该属于“与课程计划有关的 (curriculum - related)”选拔性考试 ,是以竞争为目的的。由于高校录取学生主要是看考生的总成绩 ,因此各单科成绩都可能对考生的总成绩造成影响 ,进而有可能改变考生的个人前途。因此 ,高考评卷工作一直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甚至于教育本身也深受其影响。由此可见 ,试卷评分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对现行的高考英语科主观题作文题的评分标准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建议。

    2005年01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试谈全国普通高考英语科作文题评分标准的若干问题

    王洋

    从测试学的角度看 ,全国普通高考应该属于“与课程计划有关的 (curriculum - related)”选拔性考试 ,是以竞争为目的的。由于高校录取学生主要是看考生的总成绩 ,因此各单科成绩都可能对考生的总成绩造成影响 ,进而有可能改变考生的个人前途。因此 ,高考评卷工作一直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甚至于教育本身也深受其影响。由此可见 ,试卷评分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对现行的高考英语科主观题作文题的评分标准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建议。

    2005年01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试谈全国普通高考英语科作文题评分标准的若干问题

    王洋

    从测试学的角度看 ,全国普通高考应该属于“与课程计划有关的 (curriculum - related)”选拔性考试 ,是以竞争为目的的。由于高校录取学生主要是看考生的总成绩 ,因此各单科成绩都可能对考生的总成绩造成影响 ,进而有可能改变考生的个人前途。因此 ,高考评卷工作一直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甚至于教育本身也深受其影响。由此可见 ,试卷评分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对现行的高考英语科主观题作文题的评分标准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建议。

    2005年01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

    杨秀娥,王秋华

    在简单回顾语言测试发展史的基础上 ,分析了两项大规模日语考试——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 ,并根据日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日语测试改革的意见 ,以及如何利用测试的反馈信息改进日语教学 ,探讨了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

    2005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

    杨秀娥,王秋华

    在简单回顾语言测试发展史的基础上 ,分析了两项大规模日语考试——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 ,并根据日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日语测试改革的意见 ,以及如何利用测试的反馈信息改进日语教学 ,探讨了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

    2005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

    杨秀娥,王秋华

    在简单回顾语言测试发展史的基础上 ,分析了两项大规模日语考试——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 ,并根据日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日语测试改革的意见 ,以及如何利用测试的反馈信息改进日语教学 ,探讨了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

    2005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因特网与汉英词典的编纂

    赵刚

    因特网的兴起和普及为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 ,其强大的查询和验证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汉英词典编纂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能大大增加词典所包含的内容 ,从而从根本上增加词典的实用性。本文初步探讨了因特网与汉英词典编纂之间的关系 ,论述了因特网的功能、使用因特网协助汉英词典编纂的方法以及使用因特网资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指出使用因特网协助汉英词典编纂是一项前景光明、意义重大的举措。

    2005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因特网与汉英词典的编纂

    赵刚

    因特网的兴起和普及为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 ,其强大的查询和验证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汉英词典编纂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能大大增加词典所包含的内容 ,从而从根本上增加词典的实用性。本文初步探讨了因特网与汉英词典编纂之间的关系 ,论述了因特网的功能、使用因特网协助汉英词典编纂的方法以及使用因特网资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指出使用因特网协助汉英词典编纂是一项前景光明、意义重大的举措。

    2005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因特网与汉英词典的编纂

    赵刚

    因特网的兴起和普及为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 ,其强大的查询和验证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汉英词典编纂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能大大增加词典所包含的内容 ,从而从根本上增加词典的实用性。本文初步探讨了因特网与汉英词典编纂之间的关系 ,论述了因特网的功能、使用因特网协助汉英词典编纂的方法以及使用因特网资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指出使用因特网协助汉英词典编纂是一项前景光明、意义重大的举措。

    2005年0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