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语言学研究

  • 基于“选择”思想的语境理论框架及其应用:以称谓语选择为例

    孙敬;刘振前;

    在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一个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语境系统的会话语境理论框架,并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场人物对话为例,分析了称谓语的选择。结果发现,三层语境系统以整体、协作的方式影响称谓语的选择。具体地看,随着“前言后语”的推进,交际意图交替调控参与者的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瞬变,最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期间,中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分别助推人际关系瞬变和强化交际意图,进而影响称谓语的选择。研究验证了新语境框架在会话分析中的适用性,揭示了语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024年03期 v.32;No.11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并列结构及其孤岛限制的跨语言研究

    易保树;张智义;金学哲;

    “并列结构”是由两个或者更多的并列项组成的更大语类。一直以来,并列结构的研究是句法研究的难题,其内部特征和结构限制机制一直困扰研究者。为此,本研究尝试从跨语言视角探讨并列结构中并列项特征以及孤岛限制条件,重点分析了并列结构的并列项在句法、语音和语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以及在句法地位方面表现出的不对称性;讨论了并列结构孤岛限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争议背后的原因。未来研究可聚焦并列结构孤岛限制的句法和语义接口研究,探讨并列结构孤岛限制背后的认知机制。

    2024年03期 v.32;No.115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披X戴Y”构式生成的意向性体认阐释

    徐明;

    汉语富含大量成语,其中很多都是四字结构。四字成语的生成遵循一定的路径,蕴含相关的体认元素。然而,目前这类研究成果阙如。本文以“披X戴Y”为例,在构式语法和体认语言学基础上,尝试对成语的生成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汉语成语的生成路径是“现实—意向性体认—语言”,是所见即所得的结果。“现实—意向性体认—语言”是对体认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的补充。这一补充凸显了作为体认内容来源的意向性在体认中的原初性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体认语言学的解释力。本文为探究动宾类成语构式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对研究习语的生成及原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4年03期 v.32;No.11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事实性语句基本交际类型及其特点的动态解读

    吴梅;高朵;骆欣悦;

    事实性语句由于同语言外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多从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出发展开研究,指称理论就是这种研究的成果之一。本文从语言学出发,继承瑞士语言学家查尔斯·巴利、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本维尼斯特和俄罗斯学者尼·达·阿鲁玖诺娃、伊·鲍·沙图诺夫斯基等人的语句二元观(态式/情态+陈说/命题),借助逻辑学中的预设、命题、命题意向和语言学中的句子、语句、交际等已有成果,揭示事实性语句的主要特点,对其基本类型实施动态分析,从而对既有理论有所修正和补充。

    2024年03期 v.32;No.11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旅游目的地生态形象建构研究

    祁文锦;

    在数字化时代,旅游官网成为推介目的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形象的新媒体模式之一,其旅游话语也传递出相关社会活动者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本研究在“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哲学观指导下,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构建出视觉分析框架,对北京旅游官网上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旅游、建筑旅游和宗教旅游五种旅游类型的视觉符号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网站旅游话语构建了和谐、绿色、吸引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并传递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勾勒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生态关系,讲述了北京旅游的视觉生态故事。本研究为网站话语的多模态分析提供了新框架,并为我国旅游业在构建生态大国形象及提高国内外传播水平方面提供启示。

    2024年03期 v.32;No.115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特征、方法与策略

    代树兰;苗珊;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从交际主体的符号选择开始,研究话语中语言与图像、声音等多种话语资源的选择,分析其所表达的涵义、隐含的视角、目的与意图,揭示其所凸显或隐含的观点与意识形态特征;研究话语主体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表达观点、事件与态度以及建构社会身份与社会实践的话语手段与策略;分析词汇与图像、声音等符号选择过程中所营造的语义场、所传达的价值观,所表达、凸显、隐含或隐藏的身份特征、意义与事件;关注话语主体对包括及物性与附属结构、名词化和预设、隐喻与修辞、情态与迟疑表达在内的多种话语资源的选择、运用、呈现方式与目标建构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模态共同建构意义的方式与特点,揭示其意图、内涵、目的与效果,探讨将语言与视觉、听觉或其他符号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目标的方法、手段与策略。

    2024年03期 v.32;No.11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 社会认知视域下动机信念与积极心理特质对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

    滕琳;张军;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二语写作语境下,学习者动机信念与积极心理特质(成长型思维和二语坚毅)对多维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大学生动机信念和积极心理特质与多维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2)动机信念能显著预测认知、元认知、动机调节和社会行为调节策略,其中任务价值、内在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感预测力较强;3)积极心理因素对多维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成长型思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预测力较强,而始终如一的兴趣预测力较弱。

    2024年03期 v.32;No.115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多元发展路径

    陶伟;

    本文采用叙事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6名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路径。对访谈和案例素材的分析发现,由于教师能动性和环境支持性两个要素的交互作用,这些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呈现出三种发展路径:主体驱动型、环境驱动型和协同驱动型。三种发展路径的差异和共性为青年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发展提供了启示。

    2024年03期 v.32;No.11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复合型知识习得的实证研究

    张奕雯;

    本研究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指引,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南》提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定义和培养目标作为基本依据,对200份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语料库分析。研究发现所选商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符合本专业的知识培养目标,其语料库检测结果体现了学术性和商务英语词汇的要求。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三点建议:1)商务英语专业应以新文科需求为驱动,落实其复合型专业定位;2)教师应引导和加强学生进行实证性研究,提高其对外文数据库的利用率;3)鼓励毕业论文选题多元化,启发创新性研究。

    2024年03期 v.32;No.11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刘俊玲;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外语教育规划、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以我国重庆地区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就语种开设、培养层次、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调研。研究发现,重庆高校还存在语种规划失衡、高端急需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特色不鲜明、交叉融合不足、人才创新活力不强等问题。文章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从底色、特色、亮色三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实践路径,旨在为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2;No.11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路径探析

    贺华;艾小娟;冯慧英;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亟需进行改革和升级。在“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内容元素、平台方法融入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形式、搭载实践平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03期 v.32;No.115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外语教材研究专栏

  • 国际英语教材研究二十年:热点与启示

    周茂杰;王雪梅;

    英语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引发学界关注。为探究国际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与热点,本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中2003年至2024年收录的英语教材相关文献,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对其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英语教材研究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侧重宏观理论支持下的实证研究;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研究、价值观研究和性别歧视研究等。最后,从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未来教材研究进行展望。

    2024年03期 v.32;No.11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国内外数字化外语教材二十年研究进路对比分析

    陈文婷;曹妍妍;杨鲁新;

    数字化教材是当前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材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对近二十年数字化外语教材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其研究进路逐渐开始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具体表现为从最初以静态文本为主的、无主体及去情境化的研究视角及范式,转变为以师生为主体视角、以教材使用的教学实践为研究情境对教材的质和属性进行动态探寻。对当前以实践思维主导的研究范式变革的探索,是把握数字化教材研究特点与走向的关键。本文对上述两种进路的数字化外语教材研究进行综合述评,以期为未来数字化教材研究提供范式思路和方法路径参考。

    2024年03期 v.32;No.115 69-7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庄子》多模态译本中视觉资源的意义建构

    林琳;周桂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关注语言符号系统在异域文化中的翻译转换,已无法完成对译本的全面解读,译者在先秦诸子典籍的译介过程中逐渐增加了漫画、绘本、视频等多种意义表现形式。文章试图分析漫画版《庄子》多模态英译本的视觉资源是如何建构意义并诠释庄学思想的。研究发现:译者通过调整聚焦系统下的多维视角和氛围系统下的颜色使用来构建文本人际意义;通过调整关涉页面结构的布局和作为图文边界形成手段的框架来构建语篇意义;通过调整译本所绘参与者、参与者行为动作和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等构建概念意义。以上视觉资源的选用使得《庄子》漫画版英译本能够快速吸引异质文化语境下读者的注意力,减少读者认知负担,为英语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典籍智慧打开快捷窗口。

    2024年03期 v.32;No.11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敦煌爱情歌谣西方汉学家英译的描写研究

    梁亚卿;桑仲刚;

    敦煌歌谣是唐五代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体制,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敦煌歌谣在许愿祈福、婚丧嫁娶、招魂祭祀等活动仪式中具有唱诵表演的民俗功能。20世纪早期,汉学家亚瑟·韦利率先开始敦煌歌谣的英译活动,对中国俗文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开拓意义,而对于韦利英译的敦煌爱情歌谣,一直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有鉴于此,有必要对韦利所译的《喜秋天》《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等以传统中国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歌谣进行探究,通过分析这些英译歌谣的诗性和叙事性特点,概括其英译策略规律,以期为文化歌谣的跨语言译介和传播提供参照。

    2024年03期 v.32;No.115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 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翻译的国际传播与当代启示

    张莹;

    红色文化经过战争洗礼,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新时代延安红色文化翻译的国际传播具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本文从翻译传播学视阈出发,探讨了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翻译传播主体特征和翻译传播过程中各环节的应用,得出适用于当代红色文化翻译的国际传播策略,即译者优选优培策略、受众研究策略和多模态传播媒介策略,为红色文化翻译的国际传播提供策略支持,助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2024年03期 v.32;No.115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雪莱的柏拉图翻译研究

    宋玲玲;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雪莱对柏拉图的翻译自成一家,在英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雪莱的翻译因受到自身诗学观念的深刻影响而打上了新柏拉图主义和怀疑主义哲学的烙印,呈现出将柏拉图主观化的倾向,柏拉图的抽象理念在雪莱的翻译中浸润了主观想象和感觉经验。与此同时,雪莱对柏拉图的翻译为其诗学理论建构和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阐释和表述空间。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伦理思想在雪莱的诗学中被复制和改写,柏拉图的语言、隐喻、韵律在雪莱的诗歌中被模仿和斧正。

    2024年03期 v.32;No.115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国内戏曲翻译研究动态和热点探究

    朱琳;王努铱;

    戏曲翻译研究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推动中国戏曲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但目前缺乏对其研究概况的深入调研。因此本文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过去40多年间国内戏曲翻译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热点领域集中在元明清戏曲的译本、特定剧种翻译、跨文化译介策略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上总体反映出国内戏曲翻译研究存在重文学性而轻表演性、戏曲多模态特征研究薄弱、翻译策略缺乏实证调研、跨学科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拓展和深化该领域研究需要更新的观念和做法。

    2024年03期 v.32;No.115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新媒体黄河故事文本的绿色翻译探索

    黄瑞;胡庚申;

    把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故事传播给世界,展示地域审美特征和文化传承,塑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美好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以中国官方机构的推特(现名X)账号发布的黄河故事主题典型贴文为案例,将“绿色翻译”理念引入英译实践,运用生态翻译学“十化”译法~((1)),对这些外宣英译文本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借鉴国外优质平行文本,旨在为提升我国国际新媒体账号外宣语篇英译质量提供参考,并为黄河故事的对外翻译传播提供新视角。从本研究对英译语篇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绿色翻译理念以及“十化”译法的基本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对提升对外翻译质量、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可提供借鉴和启示。

    2024年03期 v.32;No.115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外国文学评论

  • 科幻小说《火星纪事》的空间叙事

    刘义;

    虽然被放置在编年史的叙事框架下,但是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纪事》具有突出的空间叙事特征。首先,从形式上来看,《火星纪事》是一部以“火星”为背景的系列短篇小说拼接而成的长篇文学作品,“火星”这一异域空间是建造整座小说大厦的基石。其次,布拉德伯里充分发挥了科幻小说的超验叙事特色,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操控。其中,艺术空间、田园空间和工业空间的并置体现了作家对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反思,而纯洁的火星人空间和腐败的地球人空间的重叠表达了作者对西方现代人宗教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完美宗教理想的追求。空间叙事使得《火星纪事》不仅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更能反映出作家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忧思和焦虑之情。

    2024年03期 v.32;No.115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星期六》中当代都市人的情感书写

    郑金金;

    在当代英国小说家中,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对情感问题的揭示可谓深刻。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认为小说《星期六》中所呈现的并非只是科技文明和都市文化本身引发了主人公亨利·贝罗安的情感危机,文本中所呈现的也并不止是“焦虑”这一单一性的情感危机,而是一张由混乱和焦虑、冷漠、恐惧等多重情感交织的网。世界政局不稳、宗教文明的衰落以及衰老和死亡的威胁则是引发人物这些情感危机的根源。本文通过探索贝罗安的情感世界,最终发现,他对他者、对信仰、对理性的认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贝罗安的情感救赎之路凸显了道德情感的人文价值,这对于物质富裕而情感匮乏的当代都市人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4年03期 v.32;No.115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茫茫藻海》中的世界主义观

    凌淑珍;陈世丹;王震;

    作为在加勒比海和欧洲之间穿梭的世界公民,琼·里斯在其小说《茫茫藻海》中呈现了她深邃的世界主义思想。通过书写来自不同种族、性别和宗教的人共同展现的礼遇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她揭示了这些共同价值有助于人类超越不同文明、种族、性别和宗教之间的界限,从而展开富有成效的交往互鉴。同时,里斯通过文学叙事,不仅强调女性、儿童等边缘人群给予他者无条件礼遇的不负责任,而且强调有条件礼遇的必要性。在她看来,对于来自第三世界的边缘人群来说,只有在坚守民族—国家认同的前提下,世界认同才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024年03期 v.32;No.115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白雪花;方菲;

    《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关于未来社会人机关系的构想故事。近年来学界对《克拉拉与太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技术理性等方面。从叙事学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石黑一雄在该小说中对叙事方式展开的探索与拓展,即在小说中设置了易被忽略的双重叙事进程,并安插了两组隐含作者与目标读者的并行运作,使得该小说呈现出既是温情的儿童科幻,又是残酷的技术预言的特质。本文试从人机关系出发,解读《克拉拉与太阳》的双重叙事进程,揭示小说“人机并行”中童话与现实的双重叙事动力,分析“人机交锋”创伤走向下双重叙事进程在话语表达层面的异轨现象,探幽“人机倒置”的主体可靠性在双重叙事进程中的动态互动及其审美效果。

    2024年03期 v.32;No.115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正>1.《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稿件格式要求和规范请参见我刊已出版的各期杂志,或登陆本刊网站:http://xwxb.xisu.edu.cn/,浏览并了解我刊投稿须知、新版稿件体例、期刊简介、期刊动态、过刊目录等,也可登陆中国知网下载并查阅本刊过往刊发的文章。2.来稿请力求精炼,论文字数以7000-10000字为宜。电子文稿请用WORD文档。来稿应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关键词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所有信息应与中文内容对应一致。正文请采用5号宋体排版,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书写,插图和表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参考文献一般应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论著和文献。

    2024年03期 v.32;No.115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