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语言加工研究专栏

  • 老龄化对中文因果复句加工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吴胜男;杨艳琴;张辉;

    本文运用ERP技术探讨老龄化对汉语因果复句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判断因果复句的合理性时,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在加工因果违反句的关键词时,老年人未出现显著的N400成分,但出现了全脑范围的晚期正波,而年轻人只在大脑左侧出现了N400成分。这表明老年人对汉语因果复句的理解能力出现了退化,本文认为这是由于老年人在加工因果复句时,加工效率下降,无法有效利用语境对词汇进行即时的预测加工,因此在关键词与语境信息不一致时,老年人未出现明显的N400效应,需要在后期进行再分析加工,从而产生了晚期正波效应。

    2024年01期 v.32;No.11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 中国英语学习者Wh-问句加工的介入效应研究

    潘娟;吴丽丽;张苏;

    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选择任务,考察中国大学生对Wh-问句的在线加工。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效应显著影响学习者对Wh-问句的加工效率。与其他条件问句相比,Which N宾语问句的加工准确度最低,加工时间最长。这是因为Which N宾语问句中包含了与Which N结构相同的名词短语,该短语介入了Which N和其移位后留下的空位之间,影响了受试对该结构的加工效率。此外,二语学习者对主语Wh-问句的加工还受Wh-疑问词短语集合限制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学习者Wh-问句的输入加工机制,完善了二语习得领域对疑问句的习得和加工研究。本研究结果对确定疑问句教学的重难点和干预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13 8-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 荷-英-汉三语者第三语言概念表征特征研究

    计霄雯;梅德明;

    心理词典表征的特征及结构是心理语言学的基础问题。然而,针对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所得结论各异,且鲜有涉及以汉语为第三语言的语言条件。另外,心理词典表征如何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表征的存储方式、概念表征与词汇表征间的连接强度、概念表征随第三语言水平变化而体现出的发展特征。研究以72名荷-英-汉三语者为被试,完成跨语言非掩蔽语义启动实验,并结合访谈和问卷方式,来探究第三语言概念表征的静态共性特征及动态发展轨迹。研究表明:三种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共享存储的;第三语言词汇与共享概念间的连接强度,较第一、第二语言词汇而言更弱;随着第三语言能力的增强,连接强度的不对称性逐渐减弱。

    2024年01期 v.32;No.113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英汉中动构式主语施事性强度的比较研究

    徐峰;

    中动构式主语具有施事性。从原型范畴、语义角色和距离象似性等三个视角出发,本研究借助语料数据分析英汉中动构式主语施事性强度。研究发现:依据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属性特征,英汉起始类、过程类、结尾类中动构式的主语施事性强度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在工具类主语的使用比例上,英语中动构式高于汉语中动构式;依据主谓相邻的比例,汉语中动构式主语施事性强度大于英语中动构式。本研究最后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阐释英汉中动构式主语施事性强度的差异。本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习得、掌握、使用中动构式,同时还例释了多角度协同论证方法的实践价值。

    2024年01期 v.32;No.113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汉日语非逻辑动宾结构的生成模式与社会文化力认知动因

    许瑶瑶;许慈惠;陆健;

    汉日语非逻辑动宾结构可解释为“手段动宾结构V1O1”+“目的动宾结构V2O2”之两个常规逻辑连动动宾结构的交叉糅合为一,其生成模式是截取一个结构的动词和另一结构的宾语,有V2O1型(“恢复疲劳”「疲労を回復する」)和V1O2型(“打扫卫生”)两类。交叉糅合为一后,句法表层看似不符合逻辑,但语义深层仍保留着原本的完整信息而自洽,得以在凸显重点的同时,实现经济原则,事半功倍。其生成反映出语言背后强大的社会文化力,具体有二:一是社会共同尊崇的“除坏取好”原则,在认知上做引导和制约;二是所谓的非逻辑带出幽默语用效应,吸人眼球。

    2024年01期 v.32;No.11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语言学研究

  • 基于近邻聚类的词汇相似度测量研究

    汤慧桃;王军;

    本研究以一组近义词difference与distinction为例,使用近邻聚类法,以两词的“行为特征”作为聚类标准,探究1990—2019年间两词各自词汇相似度的历时演变与两词词汇相似度比较的历时演变,并对历时变化的原因做出阐释。研究发现,difference词汇相似度演变经历三个阶段,distinction的词汇相似度演变经历四个阶段,两词的词汇相似度演变经历三个阶段,各年代间两词的“行为特征”不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呈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研究结果可历时、动态地探究各类词汇的语义关联性和时间差异性,有助于还原该词义产生、扩展和嬗变的动因,同时也为近义词辨析、词汇相似度计算等相关研究开辟新视角。

    2024年01期 v.32;No.113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动用‘红’+宾语”构式句法语义演变及其认知研究

    邓凯方;邓云华;

    本文应用自建历时语料库,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详细阐述了颜色域形容词“红”动用后接宾语构式句法和语义特征的历时演变,挖掘构式概念隐转喻的结构层级性及其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认知理据。研究表明,“动用‘红’+宾语”构式清晰地体现了其概念隐转喻的四个层级:“心理空间→框架→域→意向图示”,且“动用‘红’+宾语”构式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转喻机制的激发,而识解理论中的“凸显”原则是其重要的认知理据。本研究细化了“动用形容词+宾语”构式的研究成果,也是汉语超常动宾构式形成与发展的示例之一。

    2024年01期 v.32;No.113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作者身份的互动元话语建构综合框架探索

    布占廷;吴亚静;

    互动元话语是实现学术语篇中作者与读者互动,建构作者身份的重要资源。然而,现有研究多从第一人称代词等自我指称方式着手,探讨作者身份建构问题,缺乏对其他互动元话语资源及其建构具体身份类型的系统考察。鉴于此,本文力图建立一个作者身份的互动元话语建构综合框架。首先,在Hyland(2005a)已有分类的基础上,从功能视角对互动元话语分类进行梳理和拓展,在精密阶上往前推进一步。其次,在已有作者身份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语用视角探讨互动元话语资源与作者身份建构的关系。由此建立的综合框架具有系统性、易量化特征,为作者身份的互动元话语建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照。

    2024年01期 v.32;No.11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 中小学英语教师书面纠正反馈信念与实践研究

    杨鲁新;李琛;张琳涛;王凯伦;范厉杨;余荣;

    教师的书面纠正反馈信念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外语写作能力发展。本研究对北京市2012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书面纠正反馈信念与实践现状展开调研,研究发现受教学目标、学习者特点、教学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英语教师在书面纠正反馈的范围划定、内容选择和方式采用上有不同的信念和实践表现。本研究建议相关部门应为职前和在职外语教师提供系统化写作评价培训,以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发展。

    2024年01期 v.32;No.113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中小学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发展的多项度框架分析

    孙二军;

    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顺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向,在语言学习者和教学者的身份转换中,实现知识、能力、文化与思维的内在契合。作为一般英语学习者、专业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者,中小学英语教师会有不同的语言能力等级或参照性标准,但需要始终围绕“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的语言能力发展主线。本文构建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两层面、四向度、六领域”的语言能力发展框架,既反映了不同身份特征的专业性,也体现了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同时对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性,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优秀英语师资。

    2024年01期 v.32;No.113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语音控制量表的修订及其启示

    徐鹰;杨梦妮;叶薇;

    语音能力是语言能力构念的重要组成,对语言教、学、评意义重大。通过回顾《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语音控制量表的修订工作,本文提出应尽快创建中国英语语音能力评估标准,在建设理念上应遵循“可理解性原则”;在设计思路上可采用语音能力整体描述子量表和语音能力构念成分子量表的混合形式;在创建方法上应采用数据驱动范式,通过综合分析学习者语音语料库、专家的评分决策过程和判断结果等数据提高其效度。

    2024年01期 v.32;No.113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 定向动机流视阈下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动机动态变化研究

    高媛媛;尹洪山;

    本研究基于定向动机流理论框架,采用回溯定性建模法,探究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动机的个体特征和典型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学生的科研动机历时波动轨迹呈现定向动机流的变化特点,为意愿、认知、情感、行为四位一体的软集合体,同时沿着“外在调节——融合调节——失败回避——认同调节”的轨迹逐渐内化,自我决定程度逐步强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专业基本能力同导师的指导与帮助相互协调适应,促进科研动机的动态发展。本研究体现了定向动机流对激发与维持科研动机的实用价值,尤其是情感因素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13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语言学理论投射课堂教学的突破与创新:《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性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评介

    彭剑娥;

    杨雪燕的专著《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性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一书于2023年10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创新性地融合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并融合了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三方视角,对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我国英语教师提升课堂互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具体的指导性建议。本文先对书中各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性创新予以简评。

    2024年01期 v.32;No.113 76-7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1949年以来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

    任文;向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拍摄的涉及多语场景的抗战题材影片数量不少,但鲜有研究关注其中的译员银幕形象,仅个别论文考察此类影片中的“汉奸”译员。本文在认知文体学视阈下结合卡尔波珀的人物塑造认知模型和库克的语篇理论,考察1949—2023年拍摄的21部抗战题材影片中译员形象的塑造与变迁。研究发现,虽然多数译员银幕形象是对“翻译即叛徒”这一原型的契合,但近年也出现了偏离原型的差异性译员形象。译员银幕形象的变迁折射了翻译作为一个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翻译活动,尤其是冲突情境下口译活动复杂性认知的变化;同时,译员银幕形象的变迁又进一步促进了观众认知的更新,反映出译员银幕形象和观众对翻译及译员的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4年01期 v.32;No.113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 前儿?昨儿?明儿?——霍译《红楼梦》译者决策过程档案分析

    张倩;

    相较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翻译产品研究而言,其翻译过程研究一直滞后,原因主要在于对已故译者的翻译过程研究欠缺适当的方法与途径。根据Munday提出的将档案分析法用于译者决策过程研究的思路,本文细致分析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这一档案文献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文本对比的结果,尝试再现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第29回和第30回一个叙述时间问题时的翻译决策过程,以期为霍译《红楼梦》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案例。

    2024年01期 v.32;No.113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许渊冲英译修订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革命形象建构研究

    张汨;谢亚鑫;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越来越注重中国形象在海外的建构,除了中国文学之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论著等也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做好此类文本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毛泽东诗词英译为研究对象,通过许渊冲三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历时修订来探究译者对作品里中国革命形象的不断建构。研究发现,许渊冲在译文修订过程中主要通过强化、校正和补充的方法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毛泽东诗词内涵、感知中国革命形象,而这与时代需求、重译要求以及译者追求的影响息息相关。

    2024年01期 v.32;No.113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专题

  • 少数民族史诗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研究

    郑丹;

    少数民族典籍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玛纳斯》艾什玛特演唱本的英译为例,论述在史诗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提供专有名词注释、背景信息注释以及文内互文和文外互文为目的语读者提供阅读和理解史诗背景的信息。深度翻译策略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路径,对民族典籍英译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

    2024年01期 v.32;No.11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费孝通翻译思想对民族文化典籍译介的启示

    吴斐;季恩琼;杨永和;

    费孝通是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民族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诸多作品为该领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在社会科学的翻译造诣却鲜为人知。实际上,费孝通对于翻译的兴趣贯穿其一生,更是伴随着其自身的学术研究而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思想。从费孝通的翻译成就着手,阐述其“融通中西、求真至善”的翻译思想,并由此结合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从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关注“受众意识”与传播效果及采用深度翻译模式等方面,探讨其翻译思想对民族文化典籍译介的指导与借鉴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1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外国文学评论

  •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比较文学世界性因素研究

    孙艳;

    陈思和提出的“世界性因素”是一个比较文学视阈里的理论命题,探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共同的文学现象、共同的文学体验和实践,关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动态联系和多维关系。“世界性因素”是中国学者在文学研究中探索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它涵盖了实证研究、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等研究方法。世界性因素的提出不是将西方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落实到中国文学研究中,而是建立一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学术平台,拥有中国的比较文学评论理论和研究范式。

    2024年01期 v.32;No.113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理查三世》中的历史书写与国家认同

    许展;

    历史认同隶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理查三世》中,莎士比亚通过历史书写的虚构与变形,将理查三世和里士满分别塑造成道德堕落、畸形驼背的反面人物和解救国家于邪恶统治的、光辉正义的国家君主,将历史传统和国家想象相结合,戏剧化地展现了王室家族之间的斗争和王权最终确立的过程,反映出历史书写是塑造人格国家和维护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

    2024年01期 v.32;No.113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N.K.杰米辛《破碎的地球》三部曲中的非洲未来女性主义书写

    覃露珊;谷红丽;

    《破碎的地球》三部曲(2015—2017)是当代非裔美国作家N. K.杰米辛三次荣获雨果奖的作品。三部曲讲述了世界末日背景下一群被压迫的后人类黑人女性领导同类拯救世界的故事,体现了近年来科幻研究领域出现的非洲未来女性主义思想。一方面,三部曲通过科幻形式和多元视角描绘后人类黑人遭受的结构性压迫和集体创伤,体现了对非裔族群历史的再认识和对帝国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建构了区别于殖民主义宏大叙事的小历史,亦即“非洲未来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对抗性记忆/历史”。另一方面,三部曲把后人类黑人女性塑造成未来世界变革的主要力量,寄托了作者构建美丽新世界的乌托邦愿景,这与“非洲未来女性主义”思想中的“对抗性未来”不谋而合。杰米辛的三部曲呈现出一种非洲未来女性主义的典型审美特征。

    2024年01期 v.32;No.113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法国文学家谢阁兰作品中的陕西文化形象考

    李文君;

    法国著名文学家、汉学家维克多·谢阁兰曾两次来到陕西。他的考古笔记、诗歌等文字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陕西省的历史风貌与文化遗迹。本文在现有中文文献的基础上,对中文世界中比较陌生的谢阁兰考古笔记、日记、书信等档案性质的法文文献进行细致梳理,还原百余年前谢阁兰在陕西的真实考古之行,分析他作品中的各类陕西文化元素,研究谢阁兰作品中所构建的陕西文化形象,以期为陕西考古的历史研究和现场发掘提供文献支持。

    2024年01期 v.32;No.113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金阁寺》主人公的悲剧探微

    胡莉蓉;

    《金阁寺》中,主人公的口吃是其内心的自我认知与外部社会身份失衡的结果。作为一种存在表征,口吃又强化了他与外界的疏离,构成其“不被理解”的生存体验。出于对美和绝对者的欲望,主人公试图与金阁建立同一,却被迫成为他者注视下的耻辱性存在。于是,“我”在雪中踩踏红衣娼妇的举动便可视作一次毁灭证人的暴力操演。面对外部现实,主人公一直在“认识”与“行为”之间摇摆。当意识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性之后,他火烧金阁的举动与其说是毁灭美,毋宁说是在绝望中用徒劳的行为构建一种悲剧性的虚无之美,直指三岛本人的悲剧。

    2024年01期 v.32;No.113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