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语言哲学研究

  • 再释语言游戏:语义演进视角

    孔蕾;

    本文从语义演进角度探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规则属性和动态特征。研究指出,维氏的语言游戏规则性并非只是原理层面的抽象概念,它在语义变化中可以藉由意义潜势表达出来,而且,规则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在语义变化范围和方式上也有具体的表现。文章进一步指出,话语意义是语境和意义潜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意义变化和规则变化的范围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受意义潜势和语境的制约。鉴于此,从意义潜势观察语义发展和语言游戏规则变化十分重要,这既有助于了解语言使用和意义之间的动态关系,也有助于深化对"语言游戏"的认识。

    2013年04期 v.21;No.7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语言蒙太奇模式的认知理据

    李春华;李勇忠;

    语言交际过程是意义的整合及建构过程,意义的整合和建构牵涉到概念的整合及转喻隐喻推理方式。作为电影制作的重要手法之一,蒙太奇在日常语言的意义建构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意义建构模式:蒙太奇模式,并从概念整合和并置视角阐释蒙太奇在意义建构中的运作机制。

    2013年04期 v.21;No.7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比较与范畴化——对隐喻认知处理方式的检讨

    吴建伟;

    隐喻的功能包括解释、描述、评价,能够为抽象和复杂的概念提供理解和沟通的工具。对此,当代的隐喻理论基本不再存疑。但对于隐喻的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与机制依然有许多争议。以解决这一争议为目的提出的理论,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比较理论和范畴化理论。本文对两类理论中的几个代表性观点进行检讨,特别是对影响最大的概念隐喻理论关于隐喻认知处理是比较映射的观点提出质疑,继而肯定范畴化理论的解释力,并指出在语言的和概念的视角之外,应该纳入交际的视角来分析隐喻的认知处理方式。

    2013年04期 v.21;No.72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论认知语境在话语交际中的制约与消除

    周文伟;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认知语境之间的差异必然对话语交际形成制约。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分析传统语境和认知语境的差异出发,依据关联理论提出的认知语境是个心理构建体,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结合认知语言学突显观中图形/背景原理,提出了突显原则的运用可以消除认知语境对话语交际制约,实现成功交际的观点。

    2013年04期 v.21;No.72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交际理解的推理、导向与制约

    杜福兴;

    语用学虽然对语用推理或交际理解推理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交际理解的导向与制约的研究不够深入,以致至今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交际误解产生的根源。本文将借助融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于一身的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概述交际理解的推理,探讨其导向与制约,包括导向与制约的不可或缺性、机制和实现过程,以期揭示正确的交际理解的全貌,同时为人们避免交际误解提供理论依据。

    2013年04期 v.21;No.7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最近发展区”对话性特征分析——维果茨基心理语言学视角

    刘星河;

    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创立者和苏俄心理语言学的奠基者,"最近发展区"是其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介"、"内化"、"发展"等观念,本文通过对贯穿维果茨基心理语言学思想的发生学研究方法、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源起性以及心理工具等三方面主题的分析,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本质内涵为认知主体基于社会文化发展和人际互动的话语实践,而"对话"是构成这一话语实践的主要元素并呈现出"协商对话"、"潜在对话"、"内部对话"等多种形态。

    2013年04期 v.21;No.72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 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

    高原;

    西方新兴的认知诗学重视读者阅读,秉承西方源远流长的阐释学传统与接受美学思想;中国古典诗学蕴含丰富的读者接受思想,从先秦两汉至明清形成了一部有着内在逻辑线索的接受阐释史。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参照,比较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以期二者在彼此的对话中澄明自身。

    2013年04期 v.21;No.7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英汉语“风”概念隐喻的体验认知研究

    黄兴运;谢世坚;

    风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在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抽象概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丰富语料,本文从体验认知角度对英汉语风概念隐喻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风概念隐喻的投射及其语义引申均以人们对风的特征的体验感知为基础,表现出一种"现实—认知—语言"的发展规律;2)风概念的隐喻投射范围扩展到人类行为和社会评价等概念域上;3)相比之下,英汉语风概念的隐喻投射同异相当,反映出人类对事物进行概念化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向性。

    2013年04期 v.21;No.7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认知考察

    潘明霞;

    通过对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的映射模式、生成手段和喻体来源的对比,探索两者在映射模式和生成手段上表现出的共性特点以及在喻体来源、使用频率、词汇结构等方面因生活环境、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的个性特点,加深对此类复合词的认识和理解,促进词汇习得和跨文化交际并为翻译实践中的恰当选词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3年04期 v.21;No.72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中国与西方的对比

    黄文红;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首先考察了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的历史嬗变。其次,回顾了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并同西方进行了批判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大部分模型是在西方的视角与框架内提出的,基于中国文化视角的研究较少;此外,研究方法多为演绎式,较少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式方法;模型的内容多为列举静态的构成要素,较少涉及动态的发展过程。

    2013年04期 v.21;No.7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不满表达”的汉日对比研究——以“网络差评”为例

    张惠芳;顾心玉;

    随着网络购物、网络交易等的发展,"网络评价"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言语行为。"网络差评"可以算是一种新兴但典型的"不满表达"。汉日"网络差评"的异同是什么呢?它反映了汉日怎样的语言习惯和"不满表达"文化呢?本文通过采集大量汉日"宾馆差评"语料,从语篇内容、语篇构成和"礼貌原则"的运用三个角度展开汉日对比研究,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2013年04期 v.21;No.7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 从(交互)主观性看“不”和“没”的分工及语义表现

    李国宏;刘萍;

    共时层面上,"不"主要作用于客观层,而"没"主要作用于(交互)主观层。"没"可以激活两个心理空间,表现了主体间的认知协调,而"不"更多地是一种命题内的客观否定,这种主观性差异导致了两者在语篇和语用上的不同表现。同时,当"不"和"没"并置时,"没"只能出现在"不"的前面,体现了主观性成分向句法左端移动的VO语言倾向。历时主观化对这一发现提供了进一步的论证。

    2013年04期 v.21;No.72 45-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美国国情咨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王和私;王芙蓉;尹丕安;

    本文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指导下,从情态和人称系统的角度对美国国情咨文进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国情咨文倾向于高频率地使用中量值的情态动词和第一人称代词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基于政治和权力需要的人际功能。

    2013年04期 v.21;No.7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英语左偏置构式的结构、功能和理据分析——以奥巴马的演讲稿为例

    曲丽娟;

    英语左偏置(LD)构式属于非正式语体,但在新闻和演讲等较正式的言语交际中并不鲜见,这与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有关。本文以奥巴马的数次演讲为主要语料,分析了LD构式的结构特征,从中发现了一种新的LD构式变体。功能分析围绕话题、语篇、简化和强调等作用进行,也关注到容易被忽略的人际功能。最后,尝试从语用和认知两个方面对LD构式进行理据分析。

    2013年04期 v.21;No.7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含No和Only的英语公示语研究

    梅美莲;杨仙菊;

    本文以英国实地收集的1343条英语公示语为语料,探究含no和only公示语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两类公示语的话语形式都主要为名词(组)。含no公示语主要用于禁止、告示、警示和请求言语行为。含only公示语主要用于实施告示、请示和请求言语行为。两类公示语的功能存在互补性,它们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各自都形成一个严厉性连续体,并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一个严厉性连续体。

    2013年04期 v.21;No.7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对双及物构式语义建构的贡献

    牛儒雅;

    一个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一种由一个射体和两个界标组成的关系。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对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建构有三个作用:选择能够进入双及物构式的成分;将这些成分联结为合成结构;限定双及物构式合成结构的语义凸显。因此,双及物动词的语义凸显是双及物构式语义建构的动因。

    2013年04期 v.21;No.72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语料库语言学视角下型式与意义的一体性

    孙海燕;

    语料库驱动的研究方法以真实的语料为出发点,以新的描写范畴来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性特征,大型机读语料库的证据表明语言系统中的词汇与语法是一个整体。本文讨论了语料库语言学框架下词汇与语法的关系,以及型式和意义的紧密联系。语料库驱动的短语学研究认为词汇与语法具有一体性,型式和意义无法分割。型式是语法和词汇的交汇点,特定的型式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作为描述英语的基本单位,型式是语料库驱动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2013年04期 v.21;No.72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外语教学与研究

  • 扩散激活模型视角下的二语词汇联想与隐喻理解认知阐释

    龚兵;

    本文就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联想能力与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扩散激活模型为理论框架对数据进行了阐述。统计结果表明,目标词的纵聚合和横组合正确反应率没有出现词频效应;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联想能力处于中低水平,对隐喻理解具有促进作用,隐喻理解水平普遍较低,表现出概念网络结构不合理,激活水平不足。该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3年04期 v.21;No.72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理工专业高端学生EAP课程设计——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英语课程为例

    叶云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近年来如火如荼,遍及全国各地高校。为该工程提供高水平英语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介绍北京地区某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英语课程设计方案。基于对该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政策和理工科背景、学生的现状、近期与中、长期目标、英语课时分配等因素的分析,课程定位为通用学术英语,分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综合学术用途英语交际能力和核心学术技能,为他们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提供坚实的语言支持。

    2013年04期 v.21;No.72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体系和动机学习行为的内在结构分析

    徐智鑫;张黎黎;

    本文研究中国社会教育情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体系与动机学习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352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AMOS 17.0)对假设模型进行了分析。拟合优度标准表明结构模型信度可以接受。研究表明模型中的变量都对动机学习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因子表明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二语自我对动机学习行为的贡献越来越大,学习经历的贡献则越来越小,尽管其测量值本身未必低。

    2013年04期 v.21;No.72 78-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基于WEB挖掘技术的在线英语语法课程建设研究

    王望妮;

    在线教学发展迅猛,但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要想持续有效的发展,需要建设个性化的在线教学平台。Web挖掘技术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本研究利用web挖掘技术,追踪并收集学习者在学习《现代英语语法》这门在线课程中留下的大量数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为其定制合理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改进在线教学个性化服务系统,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定制化的在线教学平台。

    2013年04期 v.21;No.72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许群航;

    商务英语听说课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教授任务艰巨的课程。本文运用任务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分析商务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提出在商务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应将任务贯穿始终,任务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课程教授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本文同时探索了任务式教学的步骤以及在商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013年04期 v.21;No.7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TBL教学法在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评价

    黄宁益;范珍明;胡奇军;陈月;潘英娣;

    本文旨在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者尝试在该专业医学英语教学中,运用TBL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办法对照研究涉外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采用TBL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在总体效果、专业词汇量考核评分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n=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证明,T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益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与医学专业英语水平。

    2013年04期 v.21;No.72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Seminar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王帅;

    Seminar教学范式旨在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和有深度的大学学习体验,强调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且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本文将Seminar教学学范式应用在商务英语案例教学中,发现对商务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效:它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探究知识的热情,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2013年04期 v.21;No.72 93-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外国文学评论

  • 玛莎的奥德赛:多丽丝·莱辛伦理观拓展研究

    沈洁玉;

    多丽丝·莱辛的《暴力的孩子》五部曲创作年限前后达17年之久,它主要记叙了生于非洲长于非洲的主人公玛莎·奎斯特坚韧不拔地探索人生,寻求自我的曲折经历。而莱辛对玛莎这一经历的描绘视角也经历了从草原到都市,从只关注人类最初的伦理关系到关注人与自然、宇宙的整体和谐关系的变化,反映出她本人的伦理观从生态主义的萌芽阶段到生态中心主义的拓展过程以及她对20世纪的社会现实提出的生态预警。

    2013年04期 v.21;No.72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现实与幻想的命运悲歌——解读亨利·詹姆斯与弗·司·菲兹杰拉德笔下的女性角色

    聂羽西;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亨利·詹姆斯擅长通过人物心理对话反映社会矛盾,被称为"心理小说大师";而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弗兰茨·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则精于细节描写,并以丰富的想象展现人物的生活情感,是"爵士时代的梦想家"。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这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品《黛西·米勒》和《冬日的梦》中的女性角色,通过分析人物的个性与命运,探讨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表现特征及其承袭关系。

    2013年04期 v.21;No.72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从巴尔加斯·略萨的《绿房子》看“结构现实主义”之现实批判

    孟夏韵;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拉美文学"结构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作品以新颖多样化"立体性"的结构和活灵活现的人物塑造真实地描写了独裁统治下的秘鲁和拉美社会现实,以强烈的政治批判意识揭露和批判黑暗和腐败。《绿房子》是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典范作之一。本文拟从"文明教化"、"社会乱象"、"两种文明"冲突、维护民族自尊等方面深入分析小说《绿房子》。旨在探讨作家如何运用独特的文学手段真实地书写社会现实,反映历史问题,揭露和批判种种黑暗而丑恶的社会现象。

    2013年04期 v.21;No.72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在历史碎片中寻找战栗的思想——论帕斯卡·基尼亚尔《游荡的影子》中的碎片化叙事

    葛金玲;

    《游荡的影子》是一部难以归类的作品,碎片化叙事是它的一大特点,不仅表现在结构、情节和语言上,而且处处可以找到碎片的痕迹,这种独特的叙事形式在此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它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出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013年04期 v.21;No.72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论文学翻译中的诚信观

    冯全功;

    本文通过对诚信进行现代转换,提出了文学翻译的"诚信"说。诚指诚于人,表现为主体间性,信指信于文,表现为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诚于内则必信于外。对话是诚信翻译的手段,和谐则是诚信翻译的目的。诚信不仅可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亦可视为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翻译之道在于和,文学翻译(批评)中诚信观的提出便是为了促进和谐翻译与和谐批评,把间性内涵落到实处。

    2013年04期 v.21;No.72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一分为三——超越二元对立翻译观的哲学建构

    曾春莲;

    本文对翻译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进行了哲学的反思,并分析了西方消解二元对立结构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优长和不足,指出解构主义实际上把翻译研究带向了另一个极端,并没有真正为解决翻译研究中二元对立的宿疾提出建构性的建议。本文认为中国哲学中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模式可以为超越二元对立的翻译观提供智源。

    2013年04期 v.21;No.72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对比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

    <正>2014年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二十周年,学会决定于2014年8月25-28日在北京清华园召开"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对比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机遇创新和谐"。会议在英汉语言、英汉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三大板块之下,设若干议题:1.当代语言学理论与英汉语对比研究;2.双语对比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中外语言教学传统的比

    2013年04期 v.21;No.72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语境制约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以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为例

    袁丽梅;

    当前翻译研究关注译者翻译行为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容易导致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其实,对任何翻译活动而言,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力与译者主体性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牵制、协商与利用的关系,并共同作用于最后的翻译成果,本文拟以1924年洪深改译《少奶奶的扇子》一剧为例,探讨语境制约下译者主体性的实现路径,并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探索,揭示洪深改译策略背后真正的意图与目的。

    2013年04期 v.21;No.72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在“忠实”标准的观照下:重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吴雨泽;

    20世纪后期,"创造性叛逆"始进入国内译界中人的视野,自此,这一悖论式的奇特概念遂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后现代话语模式,"创造性叛逆"颇不乏语义上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其侧重面既不尽相侔,同时又涉及到诠释的合法性等诸多方面,见于翻译研究,亦存在类似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定义梳理入手,对"创造性叛逆"一说进行系统的分析。就文学翻译而言,创造性叛逆虽不乏一定的理据,但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则始终应运用"忠实"标准对其加以理性的规约,而不应将所有悖于原文的翻译现象一概认定为合法或有效的创造性叛逆。

    2013年04期 v.21;No.72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从文学翻译变通的角度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

    王淑玲;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忠实"的"背叛"。本文深层次的剖析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英译,发现葛浩文的译作脱离了呆板的硬译死译,逾越了翻译的桎梏与障碍,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变通,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既传达了原文的"形"与"神",又非常易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是"忠实"与"背叛"的完美结合。这种变通的翻译方法为人们重新认识翻译中不完全的忠实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较科学的解释。

    2013年04期 v.21;No.72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