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汉外对比研究

  • 词汇化通感与修辞性通感——英汉语通感对比研究

    邵惟韺;

    通感作为一种"泛时性倾向"是人类认知所共有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以往对"通感"的讨论局限于修辞方面。本文就词汇化通感与修辞性通感两方面对英汉语言中的通感及其运用进行对比研究。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英汉语中词化了的通感的分布情况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Ullmann曾对英美等国一些作家作品中的修辞性通感作过调查统计和量化分析,研究没有涉及汉语。本文对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中修辞性通感的使用作了穷尽性统计与量化分析,旨在比较英汉语中修辞性通感使用的共性与个性。

    2010年03期 v.18;No.5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英汉下指的认知机制研究

    高军;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下指的认知机制。基于Chafe的激活代价理论,我们发现下指的罕见性是由于理解下指所付出的认知代价过高所致,而且理解各类下指所付出的认知代价和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反比。下指语及其后行语突显的不对称性提示读者出现在句首的零形代词或代词将成为当前主题或标志着当前主题的结束及另一个主题的开始。

    2010年03期 v.18;No.59 7-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自主对话中话语标记语“and”的英汉对比研究

    袁咏;

    本文以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语and为研究对象,从语用功能和韵律特点两个角度对比英语本族语者和中国学习者的使用规律及其差异。研究发现:两者在会话互动中,标记语and所体现的语用功能大致相似,但是各语用功能的使用频数差异较大。在语音方面,and的韵律特点并不与其语用关系一一对应,且本族语者较多地使用弱读形式/n/,而学习者习惯于在and后加上元音//。

    2010年03期 v.18;No.59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从中心语移位理论和汉语施事述题化看俄汉OVS词序变体

    邹虹;

    作为屈折语的俄语,句子中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是依靠词序而是通过词尾来决定,而作为孤立语的汉语,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结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词序,所以俄语词序的大量变体在汉语中往往无法找到对应的词序变体。利用中心语移位理论来解释汉语词序变体的缺失,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汉语施事述题化句中存在OVS变体,提出如何突出焦点以达到语言交际信息的等值。

    2010年03期 v.18;No.5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二语习得中英汉关系从句习得的对比研究

    戴运财;朱庆;叶志雄;

    本研究调查了中国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情况以及国际学习者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情况;比较了两组学习者英、汉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关系从句习得难度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1)中国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难度顺序支持的假设明显多于国际学习者汉语关系从句习得所支持的假设;(2)中国学习者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基本支持最短距离假设,名、动、名图式假设以及SO层级假设;(3)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难度顺序不符合以英语习得为基础的关系从句习得理论假设,这是由加工策略和目的语类型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0年03期 v.18;No.5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 评价意义的语篇建构功能

    张蕾;苗兴伟;

    语篇中的评价意义指语言使用者对有关事件、人物以及话语所持有的态度、立场、观点和情感。它不仅在语篇中实现人际功能,还参与语篇的构建。具体语料分析表明,评价意义在宏观结构上有助于语言使用者启动、展开和结束语篇,在微观层次上形成句际之间的语法衔接,而且评价词汇还可以在语篇中形成语义纽带。所以,评价意义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引导语篇接收者对语篇进行解读。

    2010年03期 v.18;No.5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英语“进行体”的评价功能

    汪燕华;

    本文从分析英语进行体的意义及其与动词类型的关系入手,探讨英语进行体的评价功能。旨在说明英语进行体不仅是人类时间经验的外在表现形式,表达语言的概念功能,而且是说话者在语言交际使用过程中,根据言语情景及言语意图所做的有意义的选择;它体现一定的评价功能,表达说话者对交际事件的态度、判断和介入。

    2010年03期 v.18;No.59 27-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诗歌通感与概念隐喻理论、合成空间理论之研究

    孙妮;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切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CMT)与合成空间理论(BT),以古今中外例证,来阐释诗歌通感现象。CMT与BT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两者互补,对诗歌通感具有极强阐释力。

    2010年03期 v.18;No.59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虚假语用预设及其认知解读

    熊永红;

    作者在本文中首先阐释了什么是虚假语用预设,接着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和心理空间理论阐释了虚假语用预设生成的实质。

    2010年03期 v.18;No.5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语言哲学研究

  • 隐喻及习语的语言哲学探微

    莫嘉琳;

    "隐喻"与"习语"是语言哲学及认知语言学著述中的高频词汇,也是哲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题中之义。梳理隐喻及习语的定义,阐释并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有助于逼近并揭示一系列语言哲学及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将通过对隐喻与习语的比较研究来考察:习语与隐喻能否被拆分?隐喻是不是习语的认知机制之一?习语能否被定义为死隐喻,习语与隐喻能否被改述(paraphrase)、能否被翻译等一系列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

    2010年03期 v.18;No.5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塞尔指称理论的几个问题

    金毅强;

    塞尔的指称理论经历两个阶段的演变,前者包含"存在准则"、"识别准则"和"识别原则",后者包含四条指称原则。这两个阶段的指称思想涉及三个重要的指称话题。总的来说,塞尔的指称思想在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心理表征方式的分类,建立指称联系的方式,以及交流指称联系的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

    2010年03期 v.18;No.5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论范畴的不确定性——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二

    俞建梁;孙晓霞;

    认知就是范畴化。范畴是通过对事物的简化达到的对客观事物复杂性的阐释和概括。文章认为范畴的本质除具有确定性外,还具有不确定性。范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范畴,克服确定性思维的片面性,以真实地反映世界的无序性、随机性、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等方面的另一本真状态。在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原型范畴理论所蕴涵的范畴的不确定性,结合经典范畴理论的合理因子,重塑包含差异性、多元性、历史性等属性的范畴本质。

    2010年03期 v.18;No.5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外国文学评论

  • “冷战”影响下的西方文学及其宗教意识

    田俊武;

    冷战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作家的宗教观,宗教荒诞派、生态末世论和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宗教等是这一时期文学家宗教意识的主要表现。他们以与以往全然不同的方式对战争、历史、世界、存在、人性、自由、救赎等时代主题进行反思。这一时期的西方作家们即便没有直接在作品中探讨宗教,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宗教意识兴亡变迁的注脚,间接地反映出了自己通过宗教视角认知这个世界的态度。

    2010年03期 v.18;No.59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似是而非说迦茵:林译《迦茵小传》中迦茵形象的修辞解读

    潘红;

    林纾、魏易所译《迦茵小传》中的迦茵在晚清引发了激烈的道德争议,在现时又被认为是融中国传统美德和西方女性独立气概的人物。通过对《迦茵小传》和原著的对勘,从迦茵性格刻画、外貌描述和情感呈示三个方面,探讨原著和译著不同的修辞话语特点,进而对迦茵形象进行剖析,并由此引发对误读和翻译本质的思考。

    2010年03期 v.18;No.59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柿本人麻吕的“天皇即神思想”与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

    张忠锋;

    柿本人麻吕是日本万叶时代最著名的歌人之一,他的反映"天皇即神思想"的作品对古代日本乃至现代日本社会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所谓"天皇即神思想",顾名思义,就是说天皇是"神",而不是"凡人"的思想。事实上,这种思想完全脱离了古代日本传统的"人神分离"的神观念。那么,生活在这样一种神观念的社会里,柿本人麻吕为什么会萌生"天皇即神"的思想呢?笔者认为,他的这种思想,事实上和古代中国的神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0年03期 v.18;No.5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英美及中国多丽丝·莱辛研究中的“空间”问题

    赵晶辉;

    "空间"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生存与写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问题,是建构其写作体验的核心力量。"空间"的文学透视在莱辛及其文本中表现得最为生动,也最有代表性。英美学界从房间、地区、空间隐喻、叙事变化等方面切入的研究对莱辛作品空间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现了空间是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空间"视角为莱辛作品的研读开辟了有效的途径。

    2010年03期 v.18;No.5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 论冯乃超早期诗歌对魏尔伦诗歌音乐性的接受

    张智韵;

    中国现代诗人冯乃超的早期诗歌创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接受了魏尔伦提倡诗歌音乐性的主张。他的诗从诗歌的流动美,抛弃词语意义的朦胧美,主旋律与回旋韵的使用及诗歌中音与色的和谐交契四个方面与魏尔伦诗歌的音乐性有相似之处。冯乃超的诗在这一意义上表现出了中国新诗由摆脱旧体诗束缚的背弃,走向寻找传统与外来移植的契合点这一变化的倾向,在吸取传统与"拿来"之间寻求了平衡。

    2010年03期 v.18;No.5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论卞之琳诗歌中中国传统诗歌同西方象征主义的交融

    许晶晶;

    在积累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卞之琳较多地接受了以艾略特和瓦莱里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使其诗歌兼具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质。其中以"契合"与"意境","含蓄"与"暗示"最为明显,成为沟通中西诗歌的两大桥梁。

    2010年03期 v.18;No.59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女人意象

    王婧;

    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女人意象是诗人从恶之沼泽中挖掘出的独特的意象体系,这个意象体系中有现实的让娜.杜瓦尔和神圣美的代表萨巴蒂埃夫人的影子,还有神秘的异域女人,更有巴黎角落里波德莱尔投下的一行深深关注。本文试图从女人意象的多维表达中发掘《恶之花》中人性的复杂展现以及整体性象征手法和对位法的形式创造。

    2010年03期 v.18;No.59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从地狱到天堂:神的孩子在跳舞——兰波对波德莱尔诗歌观的发展

    朱婧;

    本文通过将波德莱尔的《腐尸》与兰波的《奥菲利亚》做对比,寻求找出两位象征主义诗人在对同一主题进行表达时的不同表达方式。一首让读者体会到一种诉说恶的畅快淋漓,一首给人以纯真、美丽与宁静的感觉。本文在对比中找出了两人的相同与相异之处。诗人兰波所提出的通灵论思想正是对波德莱尔诗歌二元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兰波的纯真好似来自天堂的孩子,而波德莱尔却好似撒旦之子,论文通过《腐尸》和《奥菲利亚》两首诗论证了这一点。

    2010年03期 v.18;No.5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翻译理论与实践

  • 翻译比喻中伦理关系透视

    边立红;

    中外翻译论著中各种翻译比喻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一幅类似于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体系。通过描述翻译比喻中的伦理关系内涵以及各关系范畴蕴涵的翻译规律,可以指出,翻译比喻中形象的变化显示了不同语境下译者作为一个伦理主体所负载的不同权利和义务,为翻译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

    2010年03期 v.18;No.5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文学作品复译的原型观

    刘孔喜;杨炳钧;

    源于Wittgenste in的原型概念表明,原型不等同于某一固定的原始形态或原始模型,而是无数样例的整合与抽象,它相当于家族相似性。基于此而创立的翻译原型论认为,文学翻译可视作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试图穷尽原作样例与译作样例,以期达到最佳样例甚至现实原型的整合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充满着复译现象,不断有新的译作样例涌现。对文学作品的每一次复译其实质是译作原型整合过程的一部分,是对译作"理想原型"的向往和追求。

    2010年03期 v.18;No.59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传统译论中的翻译策略术语研究——重九译、重译、九译、直译和音译

    赵巍;马艳姿;

    翻译策略是传统译论术语中的一大类别,描写了古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实际操作层面。其中,"重译"、"重九译"、"九译"自汉代起就频繁使用,意义丰富,相互交叉重复,体现了中国上帮大国的文化优越感,是最典型传统翻译策略术语。"直译"和"音译"出现较晚,意义相对单纯,但同样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2010年03期 v.18;No.59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中的元话语“又”及其英译对比研究

    黄勤;王晓利;

    本文旨在对元话语"又"在《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中的再现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文中所得结论均来自对语料的观察和分析,以期最大限度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丰富目前元话语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及对翻译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2010年03期 v.18;No.59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外语教学与研究

  • 教师反馈的有效性及性别差异研究

    吴建设;闫嵘;栗小兰;杨欣然;陈静;

    目前,关于教师反馈的研究林林总总,但多数研究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动机、自尊、词汇量这些个体差异。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评价型反馈("赞扬/批评")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则较不多见。本项研究在控制学生写作水平、自尊、动机、词汇量这些不同变量后,考察了"赞扬/批评"反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写作修改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就反馈的效果而言,性别与评价型反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接受赞扬反馈条件下,女生组在修改过程中的表现亦显著优于男生组,且女生组在接受赞扬反馈时的修改效果要显著优于接受批评反馈时;与之相反,男生组在接受批评反馈时的修改效果要优于接受赞扬反馈时,但差异并不显著。

    2010年03期 v.18;No.5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副词与形容词搭配的使用特点

    何影;梁茂成;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利用LOCNESS和CLEC的子语料库数据,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副词和形容词搭配使用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副词和形容词搭配的使用显著不同于本族语者。主要表现为:1)搭配使用范围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前十位高频搭配词上;2)过多使用封闭性副词,比率高达90%以上;3)随着学习者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些特点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此外,通过对词条的逐条检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副词和形容词搭配在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2010年03期 v.18;No.59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评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李瑞;

    为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引入了OWGA(有序加权几何平均)算子的决策方法,并结合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内容,着重从学生评价的角度,从多个方面列出了评价指标,形成了定量评价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该体系更直观、合理、有效。

    2010年03期 v.18;No.59 108-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不同输入方式对附带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连秀萍;黄鹢飞;

    本文以词汇测试为手段,着重调查输入方式和学习任务这两个因素在促成词汇附带习得与保持效果的差异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无论何种输入方式,受试者均能附带习得词汇。2)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输入方式最有利于词汇的习得与保持,其次是文字输入,再次是声音输入,而文字与声音相结合的输入方式效果最差。3)无论何种输入方式,改写任务所产生的词汇附带习得与保持效果均优于选择任务。作者用"输入假设"、"双码理论"、"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投入量假设"等来解释了这些现象。

    2010年03期 v.18;No.5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