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意识流小说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异与连贯

    张曼;

    以系统功能语法中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的论述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意识流小说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异及其所反映的意识流小说连贯的特点。研究指出,意识流小说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跳跃型主位推进模式、越级型主位推进模式和插入型主位推进模式,它们分别反映了意识流小说连贯多维立体、形散神聚以及开放多解的特征。

    2005年04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汉语言语交际中的含糊原则

    吴亚欣;

    受以往对语用原则研究和语言研究之不完备性理论的启发,本文在对大量语料进行细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言语交际中的含糊原则及其五个准则。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含糊原则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的运作过程,同时揭示了语用含糊所具有的特殊的交际功能。文章还进一步挖掘了含糊原则的机制,表明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非刻意使用使得话语的可及性程度降低,并进而使语言理解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努力去理解话语,这种额外的努力以含糊话语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的形式得以体现,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守着含糊原则。

    2005年04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俄汉语中亲属称谓词对比分析

    盛满梅;

    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都会有一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的词汇,这就是亲属称谓语。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在各自的语言中都表现为一个较为封闭的词汇系统。因此,它们不仅在构词及语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而且也反映出了中西方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2005年04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气因素对词语选用的影响

    甘长银;

    商务信函是一种书面的谈判形式,交易双方只能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和情感,所以,商务书信的选词和用句特别讲究。为了使身处异地的双方友好沟通和顺利交易,有时需要表现热情友好,有时需要委婉礼貌,有时又需要有理有节。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语气作为一种副语言,对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着十分微妙的影响。

    2005年04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浅议母语在L2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对L2教学的启示

    生安锋;赵玉荣;

    本文对母语思维和母语知识在L 2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作了粗略的梳理和回顾,并着重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母语学习与L 2学习的相关性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最后本文强调在L 2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母语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以促进L 2的学习。

    2005年04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对高校英语师资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

    康淑敏;王雪梅;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师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之一。目前高校英语师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改的效果。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笔者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互动理论、合作理论为依据,坚持师资教育的目标导向性、内容开放性和形式互动性原则,提出培养融“理论+实践”、“知识+技能”、“经验+反思”、“教书+育人”于一体的高校英语师资,为完善高校师资培养体系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和实践参照。

    2005年04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语音教学实践调查报告

    范连义;曩洪汉;

    语音是口头交际的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可由于其教学耗时、费力且很难见到成效,语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语音学习需求。通过为期两年的语音教学实践,我们发现:1.语音课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帮助很大;2.学生认为音位语音教学比超音位语音教学对他们的帮助更大;3.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语音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005年04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冲突美”艺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鲍继平;

    “和谐”是人类美好的追求,而“冲突”则是实现和谐力求避免或必须解决的矛盾。但冲突在艺术作品中却不可或缺,她能满足人美的心理需求,赐人美的精神享受。但大学英语教学常常忽视了学生对冲突美的心理需要,把本应美的享受弄成了学生不得不接受的苦差,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低下,使教学质量滞后。本文分析了名篇“G o ingHom e”的冲突艺术手法,以示运用“冲突美”艺术的教学效果。

    2005年04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关于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学效率的调查分析

    吴雁;张惠玲;

    本次问卷调查研究主要探寻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可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教学理念和方法。主要内容有:英语专业学生自身非语言因素对听力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教师的非语言因素,如:自身素质、课堂施教理念和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营造的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等对听力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师生双方非语言因素都会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课堂的效率,但相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来说,教师非语言因素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更大,值得关注与研究。

    2005年04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高阳;

    传统的以应对考试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想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必须从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接受美学这一理论为我们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讲解课本的单一局面,提倡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寻找教学模式新的突破口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这一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在此理论框架下实施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效果。

    2005年04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课堂图书馆——英语泛读教学新模式

    马庆林;Celia Newberry;

    课堂图书馆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界尚处在尝试之中。文献表明,K rashen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为创建课堂图书馆英语泛读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图式理论的运用从实践上保证了课堂图书馆的可操作性。文章最后讨论了课堂图书馆对外语教师带来的挑战。

    2005年04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对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

    刘改琳;张卫国;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对待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大学生自主学习所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通过学习成绩好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应用情况的对比,证实了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推行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在对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并提出了推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5年04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关于上好德语强化教学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杭国生;

    德语强化教学阅读课既有别于外语专业的阅读课,也有别于大学外语的阅读课。要上好德语强化教学阅读课,首先必须考虑到德语强化教学的对象和他们的学习目的,教学要有针对性;在遵循德语强化教学以听、说领先为原则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上好阅读课;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要改变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把阅读课既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又使其服务于听、说、写语言技能的培养。

    2005年04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关于双语教学中“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

    王莉霞;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趋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推进双语教学势必要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坚持双语教学本土化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双语教学中“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分析,提出了在我国双语教学中“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旨在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5年04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双语教学探析

    潘惠霞;邓文;

    中国加入W TO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底又通晓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因而高等院校开展和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本文试从双语教学开展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实施双语教学所应具备的条件入手对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2005年04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论诗歌翻译批评的语言学模式

    李林波;

    诗歌翻译批评在文学翻译批评中难度最大,一直以来也以诗学的批评模式为主。黄国文教授为了克服传统诗歌翻译批评所带有的主观随意性,用语言学理论作为诗歌翻译批评的理论工具,以增加批评的客观性。通过对黄教授的四篇代表性文章作分析,本文认为这种语言学的批评模式对诗歌翻译批评在语言分析的层面的确有所助益,但要挖掘到诗歌的精髓和诗之为诗的要旨,还是诗学途径更为有效。但是,语言学模式的诗歌翻译批评可以作为诗学模式的补充,使诗歌翻译批评可以在更多层面上展开。

    2005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一项对黑人土语翻译的调查

    文军;谭方;王艳;

    本文对黑人土语翻译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对读者的问卷和对译者的访谈两部分。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读者对黑人土语翻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对当前的三种翻译方法不甚满意;译者也在黑人土语翻译的方法问题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总的来说,读者对黑人土语的翻译有更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期望。

    2005年04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论小说人物话语再现方式及“足译”

    吕敏宏;

    “足译”作为译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源语所表达的内容完全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源语内容不仅包括语言所表达的认知意义,还包括话语方式的文体价值。译者往往仅注重小说的故事和情节而忽视其话语方式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审美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译本停留在再现小说事实这一层面,淡化了应有的文学效果,从而产生“虚假对等”,与“足译”相去甚远。本文从叙述学及小说文体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长篇小说《觉醒》不同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了人物话语再现方式与小说阅读各角色之间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小说人物话语再现方式对“足译”的影响。

    2005年04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翻译主体研究:译者地位思辨

    司显柱;

    作者死去了,读者诞生了。1968年罗兰德.巴特斯在“作者之死”一文里宣称:要解读文本就需抹去作者,请进读者。第二年,即1969年,福柯以“何为作者?”为题撰文对这一观点予以针锋相对地批驳。但在这两篇文章里,共同一点是译者都未被视为独立意义上的作者而有所涉及。我们要问,如果把上述文章对作者一词概念的内涵的发掘而获得的认知和启发引入到对译者这个概念的探索上的话,那么该如何理解译者和估价其地位或作用呢?正是循此思路,文章首先在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对作者这个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文本、作者与文本,以及原作文本与译作文本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译者在哪个意义和多大程度上是译作文本的创造者,即作者,以及重新审视译者的地位对于广义的翻译研究和狭义的翻译文学研究有何意义的问题。

    2005年04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由《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康晓婷;

    本文拟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为例,从三方面对她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即小说题材多取自曼斯菲尔德亲身经历,主题多为女性的幻灭感、孤独感,以淡化情节与女性视角诗化的语言,印象主义技巧的运用及象征主义的运用为表现的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

    2005年04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在《居里厄斯·恺撒》中透露出的历史观

    李伟民;

    莎士比亚在《居里厄斯.恺撒》中通过对恺撒和勃鲁托斯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愿望、对战争的否定、对和平的肯定,并构成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历史观。

    2005年04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论《老人与海》中叙述手法的陌生化运用

    张亚婷;陈进封;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最关心的“陌生化”手法指以独特的方式和信息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势,使人们超越日常已熟悉的知觉感知而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全新认识。《老人与海》是一部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作品的客体形象被变形化和拟人化并超越了自身具体的现实属性,而叙述手法本身已超出了人们的文体期待,达到了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冲击。这种叙述手法的陌生化运用使得接受主体在独特的审美张力中获得新奇、陌生的审美体验。

    2005年04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惠特曼《草叶集》中的多元文化因素

    胡选恩;

    本文从超验主义、民主主义、东方文化和意大利歌剧四个方面就惠特曼《草叶集》中所反映的多元文化进行探讨,说明惠特曼的《草叶集》不仅汇聚了美国本土文化,而且包容了东西文化的精华。

    2005年04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俄罗斯文坛理论现状扫描

    温玉霞;

    近年俄罗斯文坛,原有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导地位丧失,新理论流派应运而生,呈现一种理论多元的格局。爱国派、民主派、宗教批评、传统派、西化派、学院派、字母换位说、后现代主义理论等异彩纷呈。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判断。

    2005年04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 从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看结构主义文论的局限性

    杨丽丽;

    列氏的神话模式分析被奉为结构主义的经典之作。他借助索绪尔语言学方法破译神话的深层结构,追寻文本意义的踪迹。本文对列氏的神话模式研究作了简要的评析,并指出此研究方法作为结构主义文论核心思想的局限性。

    2005年04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玩笑”的审美——关于卡夫卡与昆德拉

    郑际根;

    昆德拉的小说《玩笑》被西方评论界普遍看作一本反极权主义的小说,而昆德拉斥责这类评论为新闻界的“陈词滥调”,这又是他十分着迷的卡夫卡式的反论和玩笑。《玩笑》与卡夫卡的《审判》都揭示主人公的现实境遇就是审判,但是昆德拉指责布罗德的卡夫卡学把卡夫卡逐出了美学领域。卡夫卡小说当然是美学的,但那是政治和权力的审美,昆德拉的《玩笑》也是审美的,但也是政治和人性的审美,只不过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思考进入了文学领域,成了“文学思考”,而“文学思考”在本质上是一种质疑性和假定性的思考。

    2005年04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解读《北方的奥德赛》中的另一种声音:殖民主义话语

    易建红;

    杰克.伦敦的小说《北方的奥德赛》中的反殖民主义主题为评论界所公认。然而,在细致分析其小说形式、人物刻画、故事框架和内容之后,笔者发现其间还发出了另外一种极不和谐的声音——殖民主义话语。此外,伦敦的这篇小说还解构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论文在最后探讨了其发出不和谐双声及解构史诗的原因。

    2005年04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简析维·阿斯塔菲耶夫《鱼王》中的道德拯救观

    孙婷;

    维.阿斯塔菲耶夫是前苏联时期的道德题材作家,他1976年创作的《鱼王》曾引起许多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生态保护学家的关注,并且引起了人们对人的道德准则,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反思。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阐发作者独到的哲学观和道德观。

    2005年04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情结

    白凤欣;

    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表现的自然情结深受流行于19世纪的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包括启蒙主义运动、卢梭“回归自然”的理论思想以及泛神论,从而使华兹华斯形成了自己对自然独特的认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自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自然是人类的朋友、良师和保护者。

    2005年04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孔庆华;

    本文从福克纳创作的100多个短篇小说入手,对其作品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现代派手法的探索及深邃的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笔者认为他的短篇小说是他所创构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短篇小说同其长篇小说一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005年04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的人本意识

    席忍学;

    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人本意识,它在战争题材作品中的主要表现是:个体本位的叙事形态,否定战争的叙事模式,人道与非人道对立的敌我关系。它不仅是正确解读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的理论前提,而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社会生活众多领域的今天,具有更为深广的现实意义。

    2005年04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下载本期数据